最新消息: 热烈祝贺铁翔电子商务部成立

公司logo 合成闸瓦-铸铁闸瓦-锯轨机-DF4铸铁闸瓦-钢轨钻孔机-液压复轨器-铁路设备-济宁市铁翔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


联系方式

电话:0537-2171596
手机:18853736667(许)
地址:济宁共青团路西鑫声玉城
网址:www.hczhawa.com

最新产品

+ MORE

技术资料

现在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资料 >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

发表时间:2017-07-10 08:59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浏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
(试行)
 
 
 
 
 
 
 
 
2011年10月

前   言
线路养护维修技术是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养护维修,保证线路高平顺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保持无砟轨道耐久性,特制定本规则。
本规则在总结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相关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养护维修技术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则共分九章和二十二个附录,阐述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路主要设备技术标准和维修要求,规定了线路设备检查内容和周期、维修标准、维修作业要求、线路质量评定及精测网应用与维护要求等。
在执行本规则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作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有需要补充和完善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反馈铁道部运输局基础部(北京市复兴路10号,邮政编码:100844),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则技术总负责人:康高亮、郭福安、曾宪海、赵有明。
本规则编制单位: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高速铁路轨道维护管理技术组。
本规则主要起草人:吴细水、江  成、刘丙强、姚  冬、王邦胜、黎国清、肖俊恒、田新宇、万  坚、谢永江、段剑峰、王树国、杨  桉、邹定强、张银花、蒋金洲、王长进、周清跃、易忠来、李力、黎连修、王继军、姜子清、吴绍利、毛昆朋、李化建、朱长华、田常海。
本规则主要审查人:康高亮、郭福安、曾宪海、赵有明、卢祖文、曾树谷、范俊杰、高  亮、李传勇、李振廷、吕关仁、张军政、田  斌、梁春方、刘  科、闫红亮、许有全、张金龙。
本规则由铁道部运输局基础部负责解释。

目  录
第一章   1
第二章 线路设备维修工作内容及计划 3
第一节     3
第二节     3
第三节     4
第四节     5
第三章 线路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 6
第一节 线路平面 6
第二节 线路纵断面 8
第三节 无砟道床 8
第四节    14
第五节    17
第六节 道岔及调节器 22
第七节 无缝线路 25
第八节 标志标识 28
第四章 线路设备检查 30
第一节 一般要求 30
第二节 线路动态检查 30
第三节 线路静态检查 31
第四节 钢轨检查 33
第五节 量具检查 36
第五章 线路设备维修主要作业要求 37
第一节 一般要求 37
第二节 钢轨修理 37
第三节 扣件维修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 42
第四节 无砟道床维修作业 44
第五节 道岔及调节器维修作业 48
第六节 无缝线路维修作业 49
第六章 线路设备维修标准 51
第一节 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51
第二节 轨道动态不平顺管理值 54
第三节 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 57
第四节 作业验收办法 57
第七章 线路质量评定 58
第一节 线路设备状态评定 58
第二节 线路设备保养质量评定 59
第八章 精密测量控制网 65
第一节 一般要求 65
第二节 精测网构成及主要技术标准 65
第三节 精测网维护和应用 67
第九章 维修工机具、常备材料与作业车辆停留线 70
附录一  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 71
附录二  道岔检查方法及工具 76
附录三  可动心轨单开道岔检查记录 80
附录四  钢轨伸缩调节器检查记录 81
附录五  无缝线路、道岔及调节器钢轨位移观测记录 82
附录六  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记录 85
附录七  伤损钢轨月报 86
附录八  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 87
附录九  无砟道床结构损坏修复作业 92
附录十  无砟道床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 97
附录十一  无砟道床混凝土缺损修补方法 101
附录十二  轨道板锚穴封端脱落修补方法 103
附录十三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伤损修补方法 104
附录十四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凸形挡台周围树脂伤损修补方法 108
附录十五  无砟道床混凝土伸缩缝、支承层裂缝伤损修补方法 109
附录十六  CRTSⅡ型板式轨道板间连接处离缝伤损修补方法 110
附录十七  CRTS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伤损修补方法 112
附录十八  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统计报告 116
附录十九  无砟轨道线路维修工机具 117
附录二十  无砟轨道线路常备材料 119
附录二十一  无砟道床主要维修工机具及材料 120
附录二十二  本规则用词说明 122

 

第一章 总 则
第1.0.1条 为适应高速铁路运营要求,做好无砟轨道线路设备维修管理,提高维修技术水平,保证线路高平顺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保持无砟轨道耐久性,特制定本规则。
第1.0.2条 线路维修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保持线路设备状态完好,保证列车以规定速度安全、平稳、舒适和不间断地运行,并尽量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第1.0.3条 线路维修应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检慎修”的原则,根据线路状态的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养护与维修,做到精确检测、全面分析、精细修理,以有效预防和整治病害。
第1.0.4条 线路维修应实行检、修分开的管理制度,实行专业化和属地化管理。应本着“资源综合、专业强化、集中管理”和“精干、高效”的原则建立高速铁路线路维修管理机构。
第1.0.5条 高速铁路应严格实行天窗修制度。天窗时间应固定,一般不得少于240min。
第1.0.6条 应做好精密测量控制网(以下简称精测网)的管理,保证运营维护测量有稳定可靠的测量基准,并利用精测资料指导线路维修。
第1.0.7条 应加强曲线(含竖曲线)、道岔、焊缝、无砟轨道结构及过渡段的检查和养护维修,加强轨道长波不平顺的检查和管理,保证线路质量均衡、稳定。
第1.0.8条 养护维修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先进的施工作业方法,优化作业组织,提高线路检修质量。
第1.0.9条 积极推行信息化技术,建立维修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
第1.0.10条 应按规定为维修人员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设施和设备。
第1.0.11条 高速铁路应设置作业车辆停留线,以满足修理作业要求。
第1.0.12条 按《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40号)和《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47号)建成的无砟轨道线路,其相关技术参数按原设计保留。
第1.0.13条 本规则适用于允许速度200~350km/h铁路CRTSⅠ型板式、CRTSⅡ型板式、双块式以及道岔区轨枕埋入式和板式无砟轨道线路维修,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线路维修可参照本规则办理。采用新型线路设备时,其维修办法应经铁道部批准。本规则未涉及的内容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线路设备维修工作内容及计划
第一节 工
第2.1.1条 线路维修工作分为周期检修、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
第2.1.2条 周期检修指根据线路及其各部件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对钢轨、道岔、扣件、无砟道床、无缝线路及轨道几何形位等按相应周期进行的全面检查和修理,以恢复线路完好技术状态。铁路局可根据线路设备状态、线路条件、运输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具体情况调整维修周期,并报铁道部核备。
第2.1.3条 经常保养指根据动静态检测结果及线路状态变化情况,对线路设备进行的经常性修理,以保持线路质量经常处于均衡状态。
第2.1.4条 临时补修指对轨道几何尺寸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或轨道设备伤损状态影响其正常使用的处所进行的临时性修理,以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
第二节 工
第2.2.1条 周期检修基本内容。
一、 线路设备质量动态检查。
二、 轨道几何尺寸和扣件扭矩静态检查。
三、 钢轨探伤。
四、 采用打磨列车对钢轨进行预打磨、预防性打磨和修理性打磨。
五、 联结零件成段涂油、复拧。
六、 根据刚度变化情况,成段更换弹性垫板。
七、 有计划地对无砟道床进行检查及修补。
八、 无缝线路钢轨位移、钢轨伸缩调节器(以下简称调节器)伸缩量的周期观测和分析。
九、 对沉降量较大地段的轨道状态进行周期观测和分析。
十、 精测网检查、复测。
第2.2.2条 经常保养基本内容。
一、 对轨道质量指数(TQI)超标区段或轨道几何尺寸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的处所进行整修。
二、 根据钢轨表面伤损、光带及线路动态检测情况,对钢轨进行修理。
三、 整修焊缝。
四、 整修伤损扣件、道岔及调节器等轨道部件。
五、 无缝线路应力调整或放散。
六、 修补达到Ⅱ级及以上伤损的无砟道床。
七、 疏通排水。
八、 精测网维护。
九、 沉降地段轨道状态观测和分析。
十、 修理、补充和油刷标志。
十一、 根据季节特点对线路进行重点检查。
十二、 其他需要经常保养的工作。
第2.2.3条 临时补修主要内容。
一、 整修轨道几何尺寸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的处所。
二、 处理伤损钢轨(含焊缝)和失效胶接绝缘接头。
三、 更换伤损的道岔护轨螺栓、可动心轨咽喉和叉后间隔铁螺栓、长心轨与短心轨联结螺栓等。
四、 更换伤损失效的扣件、道岔及调节器等轨道部件。
五、 更换或整治失效无砟道床。
六、 线路故障处理。
七、 其他需要临时补修的工作。
第三节 管
第2.3.1条 依据铁道部相关规定和铁路公司与铁路局签订的委托运输管理协议,铁路局负责受托范围内高速铁路线路设备的安全、维护和管理,保持线路设备状态良好,使之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第2.3.2条 线路车间管辖线路长度以营业里程200~300km左右为宜,站间距较小的城际铁路,管辖范围可适当缩短。线路车间下设工区,工区间距平原地区一般为100km左右,站间距较小的城际铁路和山区、高原、严寒地区可适当缩短。动车段(所)应单独设置工区。
第2.3.3条 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铁路局工务检测所和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负责利用综合检测列车、钢轨探伤车对线路进行周期性检测和钢轨周期性探伤。
第2.3.4条 大型养路机械运用检修段或工务机械段负责利用大型养路机械对线路的修理。
第2.3.5条 工务段(含桥工段,下同)应建立考核机制,确保线路设备质量均衡、稳定。
第四节 工 作 计 划
第2.4.1条 根据本规则规定,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应编制线路年度分月动态检查计划,报铁道部运输局。
第2.4.2条 铁路局应编制年度分月线路检查及周期检修计划。
第2.4.3条 工务段应根据铁路局安排和相关规定编制月度线路检查及维修计划。
第2.4.4条 线路车间应根据工务段安排和相关规定编制线路检查及日作业计划。
 


第三章 线路设备标准和修理要求
第一节 线路平面
第3.1.1条 曲线超高应满足旅客舒适度要求,按设计允许(预留)速度进行计算并设置。
一、超高最大值不得超过175mm。
二、未被平衡超高的一般要求:
1. 欠超高一般应不大于40mm,困难条件下不大于60mm。
2. 过超高应不大于70mm。初期兼顾货运的客运专线,货物列车的过超高应不大于70mm。按80km/h速度检算时,最大过超高不得大于90mm。
三、车站两端曲线超高设置应满足以下检算要求(V为旅客列车进出站通过曲线时的速度):
1.当V≤160km/h时,过超高一般不大于90mm,困难条件下不大于110mm。
2.当160km/h<V≤200km/h时,过超高困难条件下不大于90mm。
3.当200km/h<V≤250km/h时,过超高困难条件下不大于80mm。
4.线路起终点车站或以进出站旅客列车为主的车站两端曲线,超高设置应满足本条第二款要求。
5.在使用困难条件时,原则上应先用足进出站列车的过超高困难条件,再使用通过列车的欠超高困难条件;若仍不满足要求,应适当降低线路允许速度,直至超高设置符合规定。
未被平衡欠超高和未被平衡过超高分别按下列公式检算:
       
           
式中  H——实设超高(mm);
Hc——未被平衡欠超高(mm);
Hg——未被平衡过超高(mm);
vmax——线路允许(预留)速度(km/h);
vh——兼顾货运的线路为货物列车最高行车速度(km/h),只运行客车的线路为低速客车行车速度(km/h)。
第3.1.2条 曲线超高顺坡率一般条件下不应大于1/(10vmax),困难条件下不得大于1/(9vmax)。
第3.1.3条 正线不应设置复曲线。
第3.1.4条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不应小于表3.1.4的规定,曲线地段可不加宽。正线与既有铁路或客货共线铁路并行地段线间距不应小于5.3m。
区间及站内正线线间距                     表3.1.4

设计行车速度(km/h) 350 300 250 200
最小线间距(m) 5.0 4.8 4.6 4.4
第3.1.5条 直线与圆曲线间应采用缓和曲线连接。缓和曲线采用三次抛物线线形。
第3.1.6条 相邻两曲线间夹直线和两缓和曲线间圆曲线最小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0.8vmax,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0.6vmax
第3.1.7条 正线曲线与道岔间夹直线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0.6vmax,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0.5vmax
第3.1.8条 正线道岔对向设置,有列车同时通过两侧线时,道岔间直线段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50m,困难条件下不应小于33m;无列车同时通过两侧线或道岔顺向布置时,道岔间直线段长度一般条件下不应小于25m。
第3.1.9条 欠超高和超高顺坡率不得同时采用困难条件下的限值。欠超高或超高顺坡率需采用困难条件时,应优先采用欠超高困难条件。
第3.1.10条 曲线直缓(缓直)点、缓圆(圆缓)点处应设标识,现场曲线始终点、缓和曲线长度、曲线全长、曲线半径、实设超高均应与设计文件保持一致。
第二节 线路纵断面
第3.2.1条 区间正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20‰,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30‰。
第3.2.2条 正线最小坡段长度应符合表3.2.2规定。一般条件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宜连续采用,困难条件下的最小坡段长度不得连续采用。
                   最小坡段长度                         表3.2.2

设计行车速度(km/h) 350 300 250 200
一般条件(m) 2000 1200 1200 800
困难条件(m) 900 900 900 600
第3.2.3条 坡段间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 正线相邻坡段坡度差大于或等于1‰时,应设置圆曲线型竖曲线连接,最小竖曲线半径按表3.2.3-1选用,最大竖曲线半径不应大于30000m,最小竖曲线长度不得小于25m。
                  最小竖曲线半径                     表3.2.3-1

设计行车速度(km/h) 350 300 250 200
最小竖曲线半径(m) 25000 25000 20000 15000
二、 竖曲线(或变坡点)与缓和曲线、道岔及调节器均不得重叠设置。
三、 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不宜重叠设置,困难条件下,应符合表3.2.3-2规定。
竖曲线与平面圆曲线重叠设置的曲线半径最小值         表3.2.3-2

设计行车速度(km/h) 350 300 250 200
平面最小圆曲线半径(m) 6000 4500 3000 ――
最小竖曲线半径(m) 25000 25000 20000 ――
四、 正线两线并行时,两线轨面高程宜按等高(曲线地段为内轨面等高)设置。
第三节 无砟道床
第3.3.1条 无砟道床分为CRTSⅠ型板式、CRTSⅡ型板式、双块式以及道岔区轨枕埋入式和板式无砟道床等。
第3.3.2条 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
一、 道床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混凝土底座、凸形挡台及其周围填充树脂等部分组成。曲线超高在底座上设置。
二、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厚度为50mm,不应小于40mm。减振型板式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厚度为40mm,不应小于35mm。
三、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应灌注饱满,与轨道板底部密贴,轨道板边角悬空深度应小于30mm。
四、 凸形挡台分为圆形和半圆形,半径为260mm,其周围填充树脂厚度为40mm,不应小于30mm。
五、 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不允许开裂,普通混凝土框架板混凝土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
六、 底座混凝土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路基和隧道地段混凝土底座间伸缩缝宽度为20mm,状态应良好。
七、 排水通道,特别是框架式轨道板内排水、底座内预埋横向排水管道,应保持通畅。
第3.3.3条 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
一、 路基地段道床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支承层等部分组成。曲线超高在路基基床表层上设置。
二、 桥梁地段道床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底座板、滑动层、高强度挤塑板、侧向挡块及弹性限位板等部分组成。桥台后路基设置锚固结构(包括摩擦板、土工布、端刺)及过渡板。曲线超高在底座板上设置。长大桥区段底座板设有钢板连接器后浇带。
三、 隧道地段道床结构由轨道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支承层等部分组成。曲线超高一般在仰拱回填层(有仰拱隧道)或底板(无仰拱隧道)上设置。
四、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应与轨道板底部和支承层或底座板密贴,厚度为30mm,不应小于20mm,不宜大于40mm。
五、 轨道板除预裂缝处以外,其他部位不得有裂缝。
六、 轨道板间接缝处混凝土裂缝不得大于0.2mm,接缝现浇混凝土与轨道板间离缝不得大于0.3mm。
七、 桥梁地段连续底座板(含后浇带部位)混凝土裂缝不得大于0.3mm,侧向挡块与底座板不得粘连。
八、 路基和隧道地段支承层不得有竖向贯通裂缝。
九、 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
第3.3.4条 双块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
一、 路基地段道床结构由双块式轨枕、道床板、支承层等部分组成,道床板一般为纵向连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曲线超高在基床表层上设置。
二、 桥梁地段道床结构由双块式轨枕、道床板、隔离层、底座(或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凹槽(或凸台)周围弹性垫层等部分组成。道床板或底座沿线路纵向分块设置,间隔缝为100mm。道床板与底座(或保护层)间设置隔离层,底座凹槽(凸台)侧立面粘贴弹性垫层。曲线超高在底座或道床板上设置。
三、 隧道地段道床结构由双块式轨枕、道床板等部分组成,道床板为纵向连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曲线超高在道床板上设置。
四、 双块式轨枕不得有裂缝,道床板混凝土不得有横向或竖向贯通裂缝。
五、 路基地段支承层不应有竖向贯通裂缝,支承层与道床板、路基基床表层间应密贴,不得有离缝。
六、 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道床板表面不得积水。
第3.3.5条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
一、 路基和隧道地段道床结构由桁架式预应力岔枕、道床板、底座或支承层等部分组成。
二、 桥梁地段道床结构由桁架式预应力岔枕、道床板、隔离层、底座及凹槽周围弹性垫层等部分组成。
三、 岔枕不应出现裂缝,道床板混凝土裂缝不得有横向或竖向贯通裂缝。
四、 底座混凝土裂缝不得大于0.2mm,底座或支承层不得有竖向贯通裂缝。
五、 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道床板表面不得积水。
第3.3.6条 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结构及主要技术要求
一、 路基地段道床结构由道岔板、底座(自密实混凝土层)及找平层等部分组成。
二、 桥梁地段道床结构由道岔板、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底座板、滑动层、高强度挤塑板、侧向挡块及弹性限位板等部分组成。
三、 道岔板(或预设裂缝处)混凝土裂缝宽度应小于0.2mm,扣件周围不得有裂缝。
四、 路基地段底座、桥梁地段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应与道岔板底部密贴。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厚度为30mm,不应小于20mm,不宜大于40mm。
五、 桥梁地段连续底座板混凝土裂缝不得大于0.3mm,侧向挡块不得有裂缝。
六、 排水通道应保持通畅,道岔板表面不得积水。
第3.3.7条 无砟道床伤损等级分为Ⅰ、Ⅱ、Ⅲ级。对Ⅰ级伤损应做好记录,对Ⅱ级伤损应列入维修计划并适时进行修补,对Ⅲ级伤损应及时修补。
一、 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3.3.7-1。
二、 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3.3.7-2。
三、 双块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3.3.7-3。
四、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3.3.7-4。
五、 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见表3.3.7-5。
 
 
 
 
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          表3.3.7-1

伤损部位 伤损形式 判定项目 评定等级 备  注
预 应 力
轨 道 板
裂  缝 宽  度(mm) 0.1 0.2 0.3 掉块、缺损或封端脱落应适时修补
锚穴封端离    缝 宽  度(mm) 0.2 0.5 1.0
普通轨道板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凸形挡台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底    座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底座伸缩缝 离  缝 宽  度(mm) 1.0 2.0 3.0 路基、隧道地段
水泥乳化
沥青砂浆
离  缝 宽  度(mm) 1.0 1.5 2.0 掉块、缺损或剥落应适时修补
横向深度(mm) 20~50 50~100 ≥100
对角长度(mm) 20~30 30~50 ≥50
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
凸形挡台周
围填充树脂
离  缝 宽  度(mm) 1.0 2.0 3.0 缺损应适时修补
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
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         表3.3.7-2
伤损部位 伤损形式 判定项目 评定等级 备  注
轨 道 板 裂  缝 宽  度(mm) 0.1 0.2 0.3 预裂缝处的裂缝除外,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
板间接缝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
离  缝 宽  度(mm) 0.2 0.3 0.5
支 承 层 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
底 座 板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侧向挡块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挤 塑 板 离  缝 宽  度(mm) 0.2 0.5 1.0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 离  缝 宽  度(mm) 0.5 1.0 1.5 掉块、缺损或剥落应适时修补
深  度(mm) 20~50 50~100 ≥100
对角长度(mm) 20~30 30~50 ≥50
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
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          表3.3.7-3
伤损部位 伤损形式 判定项目 评定等级 备  注
双块式轨枕 裂   缝 宽  度(mm) 0.1 0.2 0.3 掉块、缺损应适时修补,挡肩失效应及时修补
道 床 板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轨枕界面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支 承 层 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
底    座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       表3.3.7-4
伤损部位 伤损形式 判定项目 评定等级 备  注
岔    枕 裂  缝 宽  度(mm) 0.1 0.2 0.3 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
道 床 板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岔枕界面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底    座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支 承 层 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
底座伸缩缝 离  缝 宽  度(mm) 1.0 2.0 3.0  
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及伤损等级判定标准        表3.3.7-5
伤损部位 伤损形式 判定项目 评定等级 备  注
道 岔 板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
底    座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路基地段。掉块或缺损应适时修补
离  缝 宽  度(mm) 0.2 0.3 0.5
找 平 层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底 座 板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桥梁地段。掉块、缺损或剥落应适时修补
侧向挡块 裂  缝 宽  度(mm) 0.2 0.3 0.5
水泥乳化
沥青砂浆
离  缝 宽  度(mm) 0.5 1.0 1.5
深  度(mm) 20~50 50~100 ≥100
对角长度(mm) 20~30 30~50 ≥50
裂  缝 宽  度(mm) 0.2 0.5 1.0
挤 塑 板 离  缝 宽  度(mm) 0.2 0.5 1.0
第四节 钢
第3.4.1条 正线应采用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60kg/m、100m定尺、强度等级为880MPa热轧钢轨,兼顾货运的应采用强度等级为980MPa热轧钢轨。
第3.4.2条 钢轨几何尺寸、平直度和扭曲、表面质量要求。
一、  钢轨几何尺寸、平直度和扭曲、表面质量应符合《高速铁路用钢轨》(TB/T3276)规定。
二、  钢轨几何尺寸、平直度和扭曲、表面质量缺陷深度允许偏差分别见表3.4.2-1、表3.4.2-2和表3.4.2-3。
钢轨几何尺寸允许偏差(mm)            表3.4.2-1

项  目 允  许  偏  差
钢轨高度 ±0.6
轨头宽度 ±0.5
轨冠饱满度 +0.6,–0.3
轨底宽度 ±1.0
轨腰厚度 +1.0,–0.5
轨底边缘厚度 +0.75,–0.5
接头夹板安装面斜度 ±0.50
接头夹板安装面高度 +0.6,–0.5
轨底凹陷 ≤0.3
端面斜度(垂直、水平方向) ≤0.6
断面不对称 ±1.2
长度(环境温度20ºC时) 100m ±30
螺栓孔直径 ±0.7
螺栓孔位置 ±0.7
 
 
 
钢轨平直度和扭曲允许偏差                  表3.4.2-2

部  位 项  目 允  许  偏  差
轨端0~2m部位 垂直(向上) 0~1m:≤0.3 mm /1m
0~2m:≤0.4 mm /2m
垂直(向下) ≤0.2 mm /2m
水平(左右) 0~1m:≤0.4 mm /1m
0~2m:≤0.6 mm /2m
距轨端1~3m部位 垂  直 ≤0.3 mm /2m
水  平 ≤0.6 mm /2m
轨  身 垂  直 ≤0.3 mm /3m和0.2 mm /1m
水  平 ≤0.5 mm /2m
钢轨全长 上弯曲和下弯曲 ≤10 mm
侧弯曲 弯曲半径R>1500m
扭  曲 轨端1m内≤0.45 mm
钢轨表面缺陷深度允许偏差                  表3.4.2-3
表面缺陷类别 允 许 偏 差
热轧状态下刮伤、轧痕、纵向线纹、折叠、氧化皮压入轧痕深度(mm) 轨头踏面≤0.35mm;
其他部位≤0.50mm。
冷态下形成的纵、横向划痕、碰伤深度(mm) 轨头踏面和轨底下表面≤0.30mm;
其他部位≤0.50mm。
表面缺陷修磨(最大允许修磨深度和修磨处数) 踏面 0.35mm,其他部位0.5mm。
每10m可修磨一处。
第3.4.3条 道岔、调节器和胶接绝缘接头用轨技术标准。
一、  道岔、调节器和胶接绝缘接头用60kg/m钢轨应符合《高速铁路用钢轨》(TB/T3276)规定。
二、  60D40、60AT钢轨应符合铁道部科技司《客运专线60AT钢轨暂行技术条件》规定。
三、  轧制特种断面翼轨应符合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轧制特种断面翼轨暂行技术条件》规定。
四、  道岔护轨应符合《33kg/m护轨用槽型钢》(TB/T 3110)规定。
五、  道岔、调节器用钢轨应采用与区间钢轨同材质的热轧钢轨或符合相应技术条件要求的热处理钢轨。
六、  胶接绝缘接头用钢轨的轨型、钢种应与相邻钢轨相同。
第3.4.4条 钢轨(含道岔、调节器和胶接绝缘接头用轨)伤损形式、分类与评判标准。
一、  钢轨伤损形式主要有轨头磨耗、轨头剥离裂纹及掉块、轨顶面擦伤、波形磨耗、表面裂纹、内部裂纹和锈蚀等。
二、  钢轨伤损按程度分为轻伤、重伤和折断三类。
1. 钢轨轻伤和重伤评判标准见表3.4.4-1、表3.4.4-2和表3.4.4-3。

钢轨轻伤和重伤评判标准     表3.4.4-1
伤 损 项 目 伤 损 程 度 备  注
轻  伤 重  伤
钢轨头部磨耗 磨耗量超过表3.4.4-2所列限度之一者 磨耗量超过表3.4.4-3所列限度之一者  
轨顶面擦伤 长度15mm~25mm,且深度大于0.35mm 长度超过25mm,且深度大于0.5mm  
剥离掉块  
波形磨耗 谷深 ≥0.2mm  
焊接接头低塌 0.2mm < 低塌 < 0.4 mm 低塌 ≥0.4mm 1m直尺测量
钢轨表面裂纹 出现轨头下颚水平裂纹(透锈)、轨腰水平裂纹、轨头纵向裂纹、轨底裂纹等 不含轮轨接触疲劳引起轨顶面表面或近表面的鱼鳞裂纹
超声波探伤缺陷 焊接及材质缺陷 未达到焊缝或钢轨报废程度的焊接缺陷或钢轨内部材质缺陷 达到或超过焊缝或钢轨报废程度的焊接缺陷或钢轨内部材质缺陷  
内部裂纹 横向、纵向、斜向及其他裂纹和内部裂纹造成的踏面凹陷(隐伤)  
钢轨锈蚀 经除锈后,轨底厚度不足8mm或轨腰厚度不足12mm  
钢轨头部磨耗轻伤标准                      表3.4.4-2
名称 总  磨  耗(mm) 垂 直 磨 耗(mm) 侧 面 磨 耗(mm)
区间钢轨、导轨 9 8 10
基本轨、翼轨 7 6 8
尖轨、心轨、叉跟尖轨 6 4 6
注:  ① 总磨耗=垂直磨耗+1/2侧面磨耗。
      ② 对于导轨、翼轨及尖轨、心轨、叉跟尖轨全断面区段,垂直磨耗在钢轨顶面宽1/3处(距标准工作边)测量;对于尖轨、心轨、叉跟尖轨机加工区段,垂直磨耗自轨头最高点测量。
③ 侧面磨耗在钢轨踏面(按标准断面)下16mm处测量。
④ 磨耗影响转换设备安装时,按重伤处理。
⑤ 谷深为相邻波峰与波谷间的垂直距离。
 
钢轨头部磨耗重伤标准                    表3.4.4-3

名称 垂 直 磨 耗(mm) 侧 面 磨 耗(mm)
区间钢轨、导轨 10 12
基本轨、翼轨 8 10
尖轨、心轨、叉跟尖轨 6 8
注:① 对于导轨、翼轨及尖轨、心轨、叉跟尖轨全断面区段,垂直磨耗在钢轨顶面宽1/3处(距标准工作边)测量;对于尖轨、心轨、叉跟尖轨机加工区段,垂直磨耗自轨头最高点测量。
② 侧面磨耗在钢轨踏面(按标准断面)下16mm处测量。
③ 基本轨、翼轨、尖轨、心轨磨耗会影响密贴及轨件高差,磨耗的轻重伤标准应较区间钢轨严格。
④ 磨耗影响转换设备安装时,按重伤处理。
2. 钢轨折断标准
钢轨折断是指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
(1) 钢轨全截面断裂;
(2) 裂纹贯通整个轨头截面;
(3) 裂纹贯通整个轨底截面;
(4) 钢轨顶面上有长度大于30mm且深度大于5mm的掉块。
第3.4.5条 线路上临时插入的短轨,不得短于6 m,不得连续插入,且必须尽快恢复。临时插入短轨的线路允许速度不得大于160km/h。
第五节 扣  件
第3.5.1条 无砟轨道主要采用WJ-7型、WJ-8型、300-1型和SFC型扣件,按无砟道床形式分为有挡肩和无挡肩扣件,见表3.5.1。
无砟轨道扣件类型                  表3.5.1

扣件类型 无砟道床形式
WJ-7型扣件 无挡肩
WJ-8型扣件 有挡肩
300-1型扣件 有挡肩
SFC型扣件 无挡肩
第3.5.2条 WJ-7型扣件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
一、 扣件组成
1.  WJ-7型扣件由T型螺栓、螺母、平垫圈、弹条、绝缘块、铁垫板、轨下垫板、绝缘缓冲垫板、重型弹簧垫圈、平垫块、锚固螺栓和预埋套管等组成,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还包括轨下调高垫板(或充填式垫板)、铁垫板下调高垫板。
2. 弹条分为两种,即: W1型弹条(直径为14mm)和X2型弹条(直径为13mm),其中桥上采用小阻力扣件时使用X2型弹条。
3. 轨下垫板分为A、B两类,A类用于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厚度为12mm),B类用于仅运行客车高速铁路(厚度为14mm),每类又分为橡胶垫板和桥上采用小阻力扣件时配套使用复合垫板。
二、 主要技术要求
1. 对T型螺栓应进行定期涂油,防止螺栓锈蚀,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
2. 预埋套管中应保证有一定的防护油脂,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
3. 安装铁垫板时,轨底坡方向应朝向轨道内侧。
4. 弹条安装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绝缘块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0.5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T型螺栓扭矩时,W1型弹条为100~140N·m,X2型弹条为70~90N·m。
5. 弹条养护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绝缘块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1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T型螺栓扭矩时,W1型弹条为100~140N·m,X2型弹条为70~90N·m。
6. 锚固螺栓扭矩为300~350N·m。
7. 钢轨与绝缘块、绝缘块与铁垫板挡肩间缝隙之和不得大于1mm。
8. 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6mm。
9. 钢轨高低位置调整量:-4/+26mm。
第3.5.3条 WJ-8型扣件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
一、 扣件组成
1. WJ-8型扣件由螺旋道钉、平垫圈、弹条、绝缘轨距块、轨距挡板、轨下垫板、铁垫板、铁垫板下弹性垫板和预埋套管等组成。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还包括轨下微调垫板和铁垫板下调高垫板。
2. 弹条分两种,即: W1型弹条(直径为14mm)和X2型弹条(直径为13mm),其中桥上采用小阻力扣件时使用X2型弹条。
3. 轨距挡板分为两种,即:一般地段用轨距挡板和夹板处用接头轨距挡板。
4. 铁垫板下弹性垫板分为A、B两类(厚度均为12mm)。A类弹性垫板用于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B类弹性垫板用于仅运行客车的高速铁路。
5. 螺旋道钉分为S2型和S3型两种,在扣件正常状态安装或钢轨调高量不大于15 mm时用S2型螺旋道钉,调高量大于15 mm时用S3型螺旋道钉。
二、 主要技术要求
1. 预埋套管中应保证有一定的防护油脂,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
2. 夹板处应采用接头轨距挡板和绝缘轨距块。
3. 弹条安装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绝缘轨距块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0.5 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W1型弹条为130~170 N·m,X2型弹条为90~120 N·m。
4. 弹条养护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下颚与绝缘轨距块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1 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W1型弹条为130~170 N·m,X2型弹条为90~120 N·m。
5. 轨距挡板应与承轨槽挡肩密贴,间隙不得大于1mm;钢轨与绝缘轨距块、绝缘轨距块与铁垫板挡肩间缝隙之和不得大于1mm。
6. 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5mm。
7. 钢轨高低位置调整量:-4/+26mm。
第3.5.4条 300-1型扣件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
一、 扣件组成
1. 300-1型扣件分为300-1a型和300-1u型两种。扣件由弹条、绝缘垫片、轨距挡板、螺栓、轨下垫板、铁垫板、弹性垫板和预埋套管等组成,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还包括调高垫板。
2. 弹条分为两种,即:SKL15型弹条(直径为15mm)和SKL B15型弹条(直径为13mm),其中桥上采用小阻力扣件时使用SKL B15型弹条。
3. 标准规格螺栓(Ss36-230)长度为230mm。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配有长度为240mm和250mm的螺栓。
4. 标准规格轨下垫板(Zw692-6)厚度为6mm。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配有厚度为2mm、3mm、4mm、5mm、7mm和8mm的轨下垫板。
5. 标准规格轨距挡板分为Wfp15a型挡板(适用于300-1a型扣件)和Wfp15u型挡板(适用于300-1u型扣件)两种。为满足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需要,配有Wfp15a±1(Wfp15u±1)~ Wfp15a±8(Wfp15u±8)各16种规格。
二、 主要技术要求
1. 预埋套管中应保证有一定的防护油脂,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
2. 弹条安装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与轨距挡板前端突起部分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0.5 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SKL15型弹条为210~250 N·m,SKLB15型弹条为150~180 N·m。
3. 弹条养护标准:弹条中部前端与轨距挡板前端突起部分不宜接触,两者间隙不得大于1mm;或使用扭矩扳手检测螺旋道钉扭矩时,SKL15型弹条为210~250N·m,SKLB15型弹条为150~180N·m。
4. 轨距挡板应与承轨槽挡肩密贴,钢轨与轨距挡板间隙不得大于1mm。
5. 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8mm。
6. 钢轨高低位置调整量:-4/+26mm。
第3.5.5条 SFC型扣件组成及主要技术要求。
一、 扣件组成
1. SFC型扣件分为直列式和错列式两种。扣件由弹条、绝缘帽、铸铁底板、绝缘轨距挡块、橡胶垫板、锚固螺栓、贝式垫片、锯齿垫片、耦合垫板和预埋套管等组成,为满足高低调整需要,还包括位于铸铁底板和耦合垫板之间的调高垫板。
2. 弹条分为FC1504型、FC1502型和FC1306型三种。一般地段安装FC1504型弹条(直径为15mm、配用8494型绝缘帽);夹板处安装FC1502型弹条(直径为15mm、不安装绝缘帽);小阻力扣件安装FC1306型弹条(直径为13mm、配用12133型绝缘帽)。
二、 主要技术要求
1. 预埋套管中应保证有一定的防护油脂,油脂性能应符合相关规定。
2. 安装铁垫板时,轨底坡方向应朝向轨道内侧。
3. 弹条初装扣压力不得小于9kN;养护过程中弹条扣压力不得小于8kN。
4. 锚固螺栓扭矩为150~200 N·m。
5. 钢轨与绝缘轨距块、绝缘轨距块与铁垫板挡肩间缝隙之和不得大于1mm。
6. 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6mm。
7. 钢轨高低位置调整量:30mm。
第3.5.6条 扣件出现以下不良状态或伤损,应进行修理或更换:
一、 零部件损坏;
二、 预埋套管损坏;
三、 锚固螺栓扭矩(WJ-7型、SFC型)不满足要求;
四、 有螺栓弹条(WJ-7型、WJ-8型、300-1型扣件)紧固状态弹条中肢前端离缝超过1mm;
五、 无螺栓弹条(SFC型扣件)不能保持应有的扣压力;
六、 弹性垫板静刚度超过设计上限的25%。
第六节 道岔及调节器
第3.6.1条 应根据线路允许速度等运营条件采用相应的可动心轨无缝道岔,道岔各部尺寸按标准图或设计图办理。
第3.6.2条 查照间隔(心轨工作边至护轨头部外侧的距离)不得小于1391 mm,测量位置按设计图纸规定。
第3.6.3条 护轨轮缘槽宽度为42mm,容许误差为-1~+3mm,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的最小距离不小于63mm。
第3.6.4条 岔后到发线连接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该道岔导曲线半径,超高不应大于15 mm,顺坡率不应大于2‰。
第3.6.5条 尖轨、心轨、叉跟尖轨出现以下不良状态或伤损,应进行修理或更换:
一、 尖轨尖端与基本轨或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间隙大于1mm。
二、 尖轨、可动心轨侧弯,造成轨距不符合要求,或尖轨与基本轨、可动心轨与翼轨间隙超过2mm。
三、 尖轨、可动心轨拱腰,造成与滑床台间隙超过2 mm。
四、 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心轨相对于翼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对行车平稳性有影响。
五、 尖轨与心轨因扭转或磨耗等原因造成光带异常,且对行车平稳性有影响。
六、 其他伤损达到钢轨轻伤标准。
第3.6.6条 基本轨、翼轨、导轨和护轨出现以下不良状态或伤损,应进行修理或更换:
一、 弯折点位置或弯折尺寸不符合要求。
二、 高锰钢摇蓝出现裂纹。
三、 其他伤损达到钢轨轻伤标准。
第3.6.7条 扣件系统及其零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 道岔扣件系统安装与调整应符合铺设图要求,各零部件应保持齐全,作用良好。
二、 应使用铁路专用防腐油脂定期对螺栓涂油,螺栓保持润滑状态。
三、 扣件有以下伤损情况,应及时更换:
1. 岔枕螺栓、T型螺栓折断或严重锈蚀。
2. 调高垫板损坏。
3. 弹性铁垫板或弹性基板的橡胶与铁件严重开裂。
4. 弹条、弹性夹、拉簧、弹片等损坏或不能保持应有的扣压力。弹性夹、弹片、挡板损坏。弹性夹离缝、弹片与滑床板挡肩离缝、挡板前后离缝大于2 mm。
5. 轨距块、挡板、缓冲调距块、偏心锥等严重磨损。
6. 套管失去固定螺栓的能力。
7. 垫板、滑床板、护轨垫板的焊缝开裂。
8. 滑床板损坏、变形或滑床台磨耗大于3mm。
9. 弹性垫板静刚度值超过设计上限的25%。
四、 不得对转辙器滑床台涂油,辙叉滑床台可涂固体润滑剂。各部位螺栓涂油时不得污染橡胶垫板、弹性铁垫板和弹性基板。
第3.6.8条 辊轮系统及其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 辊轮安装与调整应符合铺设图要求,各零部件应保持齐全,作用良好。
二、 闭合状态下,辊轮与尖轨轨底边缘间的空隙应为1~2mm;辊轮顶面应高于滑床台上表面1~3mm。
三、 辊轮槽排水孔应保持畅通。
四、 辊轮上、下部分连接螺栓松动、折断、缺失或辊轮转动不灵活、破损时应立即修理或更换。
第3.6.9条 其他零部件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 其他零部件安装应符合铺设图要求,缺少时应及时补充。
二、 应使用铁路专用防腐油脂定期对螺栓涂油,螺栓保持润滑状态。
三、 间隔铁、限位器的联结螺栓、护轨螺栓、长短心轨联结螺栓、接头铁螺栓必须齐全,作用良好,折断时必须立即更换。同一部位同时有两条螺栓或接头铁螺栓有一条缺少或折损时,道岔应停止使用。
四、 顶铁、心轨防跳铁、尖轨防跳限位装置等各部件的联接和固定螺栓变形、损坏或作用不良时应进行修理或更换。
五、 尖轨防跳限位装置、心轨防跳顶铁和心轨防跳卡铁损坏或作用不良时应进行修理或更换。
第3.6.10条 无缝道岔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一、 正线道岔应采用直、侧向全焊无缝道岔,除绝缘接头采用胶接绝缘接头外,其余接头全部焊接。
二、 道岔设计应满足跨区间无缝线路允许温降和允许温升要求,各联结件应牢固可靠。
三、 道岔应铺设在无缝线路固定区。
四、 无缝道岔设计锁定轨温应与两端区间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一致。
五、 无缝道岔尖轨尖端伸缩位移、可动心轨尖端伸缩位移应满足表3.6.10要求,超过允许值应分析原因,并及时调整。
尖轨相对于基本轨、可动心轨相对于翼轨允许伸缩位移(单位:mm)   表3.6.10

道岔类型 尖轨允许
伸缩位移
心轨允许
伸缩位移
备 注
锁闭机构 尖轨跟端结构
客专线系列 ±40 ±20 多机多点钩型外锁 限位器、间隔铁
或无传力部件
CZ系列 +45 ±30 第一牵引点拐肘外锁 无传力部件
CN系列 ±40 ±20 多机多点自调式外锁 限位器
六、 应加强桥上及隧道口附近无缝道岔检查和锁定,防止碎弯和爬行。
七、 应按规定利用钢轨位移观测桩进行位移观测,及时分析锁定轨温变化及钢轨位移情况。应加强尖轨和心轨位移观测,防止转换卡阻。
第3.6.11条 调节器性能和配置、尖轨降低值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3.6.12条 调节器用钢轨、扣件及其他零部件制造、组装、吊装、运输、储存、铺设及养护维修技术要求应符合铁道部科技司《时速350公里客运专线无砟轨道60kg/m钢轨伸缩调节器暂行技术条件》规定。
第3.6.13条 调节器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一、 平面曲线和竖曲线地段不得设置调节器。
二、 在桥梁中部设置双向调节器时,温度跨度不宜超过200m,宜将双向尖轨的对称中心设置在连续梁中部固定支座上方。
三、 调节器基本轨始端和尖轨跟端焊接接头位置距梁缝不应小于2m。
四、 调节器基本轨和尖轨应同时更换,接续线钻孔位置应避开基本轨伸缩范围。
五、 调节器扣件铁垫板锚固螺栓扭矩为300~350N·m;尖轨螺栓扭矩为400~500N·m;基本轨轨撑螺栓扭矩为300~350N·m。
六、 单向调节器应加强尖轨及其后50~100m范围内钢轨锁定,双向调节器应加强尖轨范围锁定。
七、 调节器及其前后线路扣件类型和扭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第七节 无缝线路
第3.7.1条 正线应采用跨区间无缝线路,到发线应采用无缝线路。无缝线路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第3.7.2条 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一、 无缝线路设计锁定轨温按下式计算确定:
 
式中  -设计锁定轨温修正值,一般取0~5℃。
            -最高轨温,取历年最高气温加20℃;
            -最低轨温,取历年最低气温。
二、 无缝线路相邻单元轨节之间锁定轨温之差不应大于5℃,同一区间内单元轨节最高与最低锁定轨温之差不应大于10℃;左右股钢轨锁定轨温之差不应大于3℃。
第3.7.3条 无缝线路钢轨焊接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一、 钢轨焊接应按《钢轨焊接》(TB/T1632)标准执行。
二、 钢轨厂焊应采用固定闪光焊,现场焊应优先采用移动闪光焊,道岔内接头及道岔、调节器两端接头及断轨处理可采用铝热焊。
三、 钢轨焊接接头质量应符合相关技术条件规定,平直度应符合表3.7.3要求。
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标准                         表3.7.3

部 位 平直度要求 说 明
200km/h 200km/h以上
轨顶面(mm/1m) +0.3
0
+0.2
0
“+”表示高出钢轨母材轨顶基面
轨头内侧工作面(mm/1m) +0.3
-0.3
+0.3
0
“+”表示凹进
轨底面(mm) +0.5
0
+0.5
0
“+”表示焊筋凸出
注:平直度以焊缝为中心进行测量。
四、 焊接接头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 左右股单元轨节锁定焊接头相错量不宜超过100mm。
2. 由道岔前端和辙叉跟端接头焊缝确定的道岔全长偏差不得超过±20mm。
3. 铝热焊焊缝距承轨台边缘不得小于100mm。
4. 单元轨节起止点不应设置在不同轨道结构过渡段或不同线下基础过渡段范围。
第3.7.4条 联合接头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 联合接头焊接质量应符合《钢轨焊接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TB/T 1632.1)规定。
二、 联合接头位置不得设置在桥墩上和钢桁梁伸缩纵梁上,并要求距桥台边墙或桥墩至少2m。
第3.7.5条 绝缘接头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一、 绝缘接头应符合《胶接绝缘钢轨技术条件》(TB/T 2975)规定。
二、 左右两股钢轨绝缘接头应相对铺设,且绝缘接头轨缝绝缘端板距钢轨支承位置不宜小于100mm。
三、 胶接绝缘接头宜采用现场胶接,胶接时插入钢轨长度不应短于20m。困难条件下,道岔间因胶接插入钢轨长度不得短于12.5m。
第3.7.6条 无缝线路维修管理应以一次锁定的轨条为管理单元,无缝道岔应以单组或相邻多组一次锁定的道岔及其前后200m线路为管理单元。
第3.7.7条 可采用钢轨应力检测仪等检测设备测量无缝线路锁定轨温,以掌握桥头、隧道口等重点地段及锁定轨温不明地段的实际锁定轨温。
第3.7.8条 应做好无缝线路钢轨位移观测,位移观测可采用仪器观测或弦线测量。累计位移量出现异常时(锁定轨温变化超过5℃),工务段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无缝线路钢轨位移观测桩设置要求:
1.钢轨位移观测桩必须预先埋设牢固,均匀布置,桥梁地段应在固定支座上方设置。
2.区间无缝线路钢轨位移观测桩间距不应大于500m。
3.道岔及其前后设置7对钢轨位移观测桩:岔头焊缝、限位器(或间隔铁)、岔尾焊缝(含直、曲股)、道岔前后50m和200m处。岔区道岔间距大于50m时设一对钢轨位移观测桩。
4.调节器及其前后设置6对钢轨位移观测桩:基本轨前端、尖轨跟端、调节器前后50m和200m处。
第3.7.9条 在轨条就位或轨条拉伸到位后,应立即进行标记。标记应明显、耐久、可靠。
第3.7.10条 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必须准确、均匀,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应力放散或调整:
1. 实际锁定轨温不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以内。
2. 锁定轨温不明、不准确。
3. 两相邻单元轨条锁定轨温差超过5℃,或左右股轨条实际锁定轨温相差超过3℃,或同一区间单元轨条最高、最低锁定轨温相差超过10℃。
4. 铺设或维修作业方法不当,使轨条产生不正常伸缩。
5. 出现严重不均匀位移。
6. 夏季线路轨向严重不良,碎弯多。
7. 通过位移观测或测试分析,发现温度力分布严重不匀。
第3.7.11条 无缝线路养护维修技术要求
一、 桥上无缝线路养护维修技术要求:
1. 按设计要求,保持扣件布置方式和扣件紧固程度。
2. 高温和低温季节,应加强连续梁活动端或桥台附近线路状态的检查,防止碎弯和断轨,检查时间由铁路局规定。
3. 温度跨度等于或大于40m时,应加强梁端附近线路状态的检查,检查时间由铁路局规定。
二、 对大坡道地段、列车制动地段无缝线路应加强检查和锁定,防止轨向变化和钢轨爬行。
三、 应加强隧道口前后100m线路检查,采取措施防止线路出现碎弯。
第八节 标志标识
第3.8.1条 线路标志包括公里标、半公里标,信号标志(与工务有关的)包括警冲标。
第3.8.2条 线路标志应设在本线列车运行方向的左侧。
公里标和半公里标式样应符合规定,安设应牢固、可靠。有接触网支柱地段设置在距实际位置最近的接触网支柱上,隧道地段设置在边墙上,站内无接触网支柱地段按标准式样标注在站台侧面。公里标和半公里标实际位置应在钢轨轨腰或无砟轨道底座上做标识,标识位置应正确。
第3.8.3条 警冲标应设在两会合线路线间距离为4 m的中间,有曲线时按限界加宽办法加宽。
第3.8.4条 桥梁、隧道、曲线中点、圆曲线及缓和曲线始终点、涵渠、变坡点和铁路局、工务段管界均不设标志,但应做出标识,标识在桥梁地段可标注在线路一侧
防护墙上,路基地段可标注在无砟轨道底座或支承层上,隧道地段可标注在边墙上(隧道标识应标注在隧道进出口处),站内可标注在站台侧面,标识位置应正确。
 
 

第四章 线路设备检查
第一节 一般要求
第4.1.1条 线路检查应坚持“动态检查为主,动、静态检查相结合,结构检查与几何尺寸检查并重”的原则。
第4.1.2条 动态检查应以综合检测列车和探伤车检测结果为主要依据,巡检设备、车载式线路检查仪和添乘检查作为动态检查的辅助手段。发现问题时,应结合现场静态复核,全面分析原因,合理确定维修作业方案。对超过临时补修允许偏差管理值的处所应及时处理。
第4.1.3条 应积极采用先进的线路检查设备,提高线路检查质量,加强线路设备状态分析,指导线路维修作业。
第4.1.4条 对道岔、调节器、大跨桥梁、过渡段和沉降等重点地段的线路设备,应在昼间进行巡视,每年应不少于一遍。
第二节 线路动态检查
第4.2.1条 应采用综合检测列车、车载式线路检查仪等检测设备对线路进行周期性检查,按局部不平顺(峰值)和区段整体不平顺(均值)进行动态质量管理。
第4.2.2条 工务段应设专人对动态检测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进行必要的现场复核,编制月度动态检测分析报告,以指导线路维修作业。对Ⅲ级及以上偏差处所,应及时安排临时补修;对轨道质量指数(TQI)超过管理值的区段和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的处所,应安排经常保养;对车辆动力学指标超限处所,应及时分析原因,安排整修。
第4.2.3条 综合检测列车发现的轨向水平逆向复合不平顺和连续三波及多波高低、轨向不平顺,以及车载式线路检查仪和添乘检查发现的不良处所,应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
第4.2.4条 综合检测列车对线路局部不平顺采用偏差扣分办法进行评定,对整体不平顺采用TQI进行评定。综合检测列车检查结果应分线、分段汇入综合检测列车线路评分统计报告表中。
第4.2.5条 检查周期。
一、 综合检测列车每10~15天检查1遍。
二、 动车组应安装车载式线路检查仪,每天至少对线路检查1遍。
三、 工务段应使用便携式线路检查仪添乘检查线路,每月至少2遍。
第4.2.6条 综合检测列车检查报告
一、 检查发现Ⅲ级及以上偏差或车辆动力学指标超限时,检测单位应立即通知铁路局。对Ⅲ级偏差处所应及时处理;对Ⅳ级偏差处所,或Ⅲ级偏差且车辆动力学指标超限处所应立即限速,200~250km/h线路限速不超过160km/h,250(不含)~350km/h线路限速不超过200km/h,具体处理程序执行铁道部相关规定。
二、 检测单位应及时将检测报告提交给有关单位,并向铁道部提报月度和年度检测分析报告(含综合检测列车线路评分统计报告表)。
第4.2.7条 应采用巡检设备检查线路设备状态,每半年不少于1遍。
第三节 线路静态检查
第4.3.1条 工务段负责对线路设备进行周期性检查,并作好详细记录,掌握线路设备状态及变化规律,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
第4.3.2条 轨道几何尺寸检查
一、 轨道几何尺寸检查每年不少于1遍,重点地段应加强检查。对重点病害或轨道不平顺地段,应使用轨道测量仪、轨道检查仪进行检查。
二、 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1.1-1和表6.1.1-2。
第4.3.3条 无砟道床静态检查内容及周期
一、 每半年检查1遍。
二、 对未处理的Ⅱ级伤损处所每季度检查1遍。
三、 无砟道床静态检查内容及检查记录要求见附录一,伤损等级按本规则第3.3.7条进行判定。
第4.3.4条 扣件系统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
一、 扣件系统检查内容和周期见表4.3.4。
扣件检查内容和周期                      表4.3.4

序号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周 期
1 扣件安装状态、部件缺损、预埋套管等 每半年检查1遍
2 弹条紧固状态(WJ-7、WJ-8、300-1型扣件) 每半年检查1遍,每公里连续抽查50个
3 弹条扣压状态(SFC型扣件) 每半年检查1遍,每公里连续抽查50个
4 钢轨与绝缘块(绝缘轨距块)、轨距挡板间隙 每半年检查1遍,每公里连续抽查50个
5 锚固螺栓扭矩(WJ-7、SFC型扣件) 每半年检查1遍
6 弹性垫板刚度 每年抽检1次,抽检数量3块/50km
二、 线路开通前,应对扣件安装状态、部件缺损、预埋套管等全面检查,对弹条紧固状态和锚固螺栓扭矩全面查看、重点检测。应加强扣件弹性垫板刚度检查,分析其弹性衰减规律。
第4.3.5条 道岔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见表4.3.5,检查方法及工具参照附录二,检查记录参照附录三。钢轨及焊缝检查内容和周期按本章第四节执行。
道岔检查内容和周期                         表4.3.5

序 号 检 查 内  容 检查方式 检 查 周 期
1 轨距、水平、支距、高低、轨向 全面检测 每月检查1遍
2 斥离尖轨非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最小间距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3 查照间隔
4 护轨轮缘槽宽度
5 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短心轨和叉跟尖轨间隙、尖轨与滑床台、心轨与滑床台间隙,尖轨与顶铁、心轨与顶铁间隙
6 辊轮状态
7 滑床台与基板脱焊及台面磨耗情况
8 扣件状态
9 弹性夹、拉簧状态
10 弹性铁垫板、弹性基板等各种垫板状态
11 限位器、间隔铁、顶铁、轨撑、接头铁、连杆等联结螺栓松动、变形或损坏情况
12 其他零件损坏、变形或缺失情况
13 尖轨各控制断面相对于基本轨高差 全面检测 每季度检查1遍
14 心轨各控制断面相对于翼轨高差
第4.3.6条 调节器静态检查内容和周期见表4.3.6,检查方法及工具参照附录二,检查记录参照附录四。钢轨及焊缝检查内容和周期按本章第四节执行。
调节器检查内容和周期                          表4.3.6

序 号 检 查 内  容 检查方式 检 查 周 期
1 轨距、水平、高低、轨向 全面检测 每月检查1遍
2 尖轨与基本轨、尖轨与扣件间间隙、轨撑间隙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3 扣件、垫板、轨撑状态
4 其他零件损坏、变形或缺失情况
5 尖轨控制断面相对于基本轨高差 全面检测 每季度
检查1遍
第4.3.7条 对无缝线路、道岔及调节器钢轨纵向位移每季度全面观测一次,按附录五记录观测结果。对需进行应力放散的区段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第四节 钢轨检查
第4.4.1条 钢轨检查分探伤和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
第4.4.2条 钢轨探伤。
一、 应采用以探伤车为主、探伤仪为辅的方式对正线钢轨进行周期性探伤,探伤车检查发现的伤损应采用探伤仪进行复核。
二、 应采用探伤仪对焊接接头、站线、道岔(包括尖轨尖端部分和心轨尖端部分的探伤检查)、调节器(含尖轨尖端)及其前后60m钢轨进行周期性探伤。
三、 探伤周期
1. 使用探伤车对正线钢轨每年检查不少于7遍,冬季应适当缩短检查周期;使用钢轨探伤仪对正线钢轨每年检查1遍;使用钢轨探伤仪对到发线钢轨每年检查4遍,其他站线每年检查1遍。冬季可适当缩短探伤周期。
2. 使用钢轨探伤仪对正线道岔及调节器的钢轨每月检查1遍,对到发线道岔每年检查4遍,其他站线道岔每年检查1遍。
3. 对正线无缝线路和道岔、调节器钢轨的焊缝还应使用焊缝探伤仪进行全断面探伤,厂焊焊缝每5年检查1遍;现场闪光焊焊缝每年检查1遍,铝热焊焊缝每半年检查1遍。
四、 钢轨探伤判定
1. 钢轨探伤评判分轻伤和重伤两种。
2. 钢轨探伤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即判为轻伤:
(1) 材质缺陷虽未达到相关技术条件规定的钢轨报废程度,但与判废标准规定值相差不超过6dB;
(2) 焊接缺陷虽未达到《工务作业 第21部分 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作业》(TB/T2658.21)规定的焊缝报废程度,但与判废标准规定值相差不超过6dB。
3. 钢轨探伤检查有下列情况之一,即判为重伤:
(1) 在规定的探伤灵敏度下发现疲劳裂纹;
(2) 达到或超过相关技术条件规定的钢轨报废程度的内部材质缺陷;
(3) 达到或超过《工务作业 第21部分  钢轨焊缝超声波探伤作业》(TB/T2658.21)规定的焊缝报废程度的焊接缺陷。
五、 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探伤车检查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铁路局探伤车检查情况,应及时通知工务段。
第4.4.3条 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
一、 应采用巡检设备与人工巡视相结合的方式对钢轨外观进行检查。人工巡视检查每年不少于1遍。发现钢轨擦伤、鱼鳞裂纹、磨耗、锈蚀及其他伤损时,应进行复核。
二、 对磨耗达到轻伤的钢轨、道岔及调节器应使用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每季度至少检查1遍。
三、 对达到轻伤的锈蚀钢轨应使用专用卡尺每季度至少检查1遍。
四、 对剥离裂纹、表面裂纹和擦伤每季度检查1遍,必要时进行涡流和磁粉探伤。涡流探伤主要用于曲线区段钢轨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特别是表面斜裂纹检查;磁粉探伤主要用于焊后焊接接头表面及近表面缺陷检查。
五、 对正线钢轨现场焊焊缝平直度应使用钢轨平直度测量仪每年至少检查1遍,对低塌达到轻伤的焊接接头每季度至少检查1遍。
六、 应对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结果作好记录,其检查内容参照附录六。
第4.4.4条 检查发现的重伤钢轨应立即通知线路车间和工务段调度。
第4.4.5条 工务段每月应将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和钢轨探伤情况报铁路局。铁路局应每月汇总分析后报铁道部,报告含伤损钢轨月报(见附录七)。
第4.4.6条 伤损钢轨管理
一、 线路上伤损钢轨应按表4.4.6所示作好标记。
伤损钢轨标记                           表4.4.6

伤 损 种 类 伤损范围及标记 说    明
连续伤损 一点伤损
轻     伤 |←△→| ↑△ 用白铅油作标记
轻伤有发展 |←△△→| ↑△△ 用白铅油作标记
重     伤 |←△△△→| ↑△△△ 用白铅油作标记
二、 对伤损钢轨应加强检查,并判定伤损发展情况。
三、 下道的重伤钢轨应严格管理,防止重伤钢轨重新上道。
第4.4.7条 钢轨探伤信息管理
一、 钢轨伤损信息管理
1. 铁路局应健全、完善伤损钢轨数据库,并建立伤损钢轨计算机统计分析系统;
2. 工务段应建立健全台账和报表,定期进行钢轨伤损分析;
3. 钢轨探伤检测单位应制定钢轨探伤进度示意图、钢轨伤损分析管理图、探伤工作日志、钢轨伤损记录簿和重伤钢轨登记簿;
4. 钢轨探伤检测单位应建立探伤数据回放制度,对探伤车和数字式探伤仪检测数据应进行二次回放分析。
5. 铁道部基础设施检测中心、铁路局应向铁道部提报月度和年度探伤检测分析报告。
二、 探伤设备信息管理
(1) 应建立健全钢轨探伤设备和器材台账;
(2) 探伤仪检修及复验后测试结果应进行记录和备案。
第五节 量具检查
第4.5.1条 线路静态检查主要量具应按铁道部《铁路工务计量器具运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4.5.2条 工务段应备有混凝土、水泥乳化沥青砂浆等裂缝宽度、深度及道床结构层间缝隙检测器具,检查所用其他量具应根据线路等级和相应测量准确度要求进行配置,并建立运用管理台帐,记录必要的设备管理信息,粘贴相应状态标识(设备管理状态采用三色标识,其中“绿色”为合格、“黄色”为限用、“红色”为禁用)。
第4.5.3条 铁路局应分级建立计量标准,并对量具进行检定或校准。
第4.5.4条 用于线路检测的量具投入使用前必须按规定进行首次检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使用中应按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后续检定。
第4.5.5条 工务段应配置相应设备和人员,制定管理制度,取得相应计量检定或校准资质,对段管计量器具按计量检定规程规定的周期进行检定或校准。
第4.5.6条 对轨道检查仪、轨道测量仪等较大的测量设备,应在车间增设检定点。
第4.5.7条 对GPS定位仪、全站仪、水准仪等铁路局无法建立计量标准的量具,应送所在地市有相应资质的技术机构进行检定或校准。

 
第五章 线路设备维修主要作业要求
第一节 一般要求
第5.1.1条 铁路局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作业标准,规范作业流程。
第5.1.2条 作业人员应掌握相关技术标准和作业方法,持证上岗。
第5.1.3条 作业前,应对检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作业方案。作业方案应明确质量要求和安全措施,并应经审批,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
第5.1.4条 现场作业负责人应确定作业范围和作业量,作业人员应按操作规程使用作业机具。
第5.1.5条 作业后,现场作业负责人应组织质量回检,填写作业日志。
第二节 钢轨修理
第5.2.1条 钢轨修理作业要求。
一、 钢轨综合修理
1. 为预防和整治钢轨病害,改善轮轨匹配关系,延长钢轨使用寿命,应做好钢轨修理工作。
2. 当钢轨出现表5.2.1所列表面轻伤及其他表面伤损时,应及时进行修复,或采用无损加固处理。
3. 当发现钢轨内部轻伤有发展时,应采用无损加固处理。
4. 伤损加固时,应尽量使伤损部位处于夹板中部,严禁夹板与焊筋接触。
5. 钢轨钻孔位置应在螺栓孔中心线上,且必须倒棱。两螺栓孔净距不得小于大孔径的两倍。其他专业需在钢轨上钻孔或加装设备时,必须经铁路局工务处同意并委托工务部门施工。
6. 严禁焊补钢轨,严禁使用火焰切割钢轨或烧孔,严禁使用剁子和其他工具强行截断钢轨及冲孔,严禁锤击轨底。
钢轨病害整治限度                           表5.2.1

钢 轨 病 害 限  度 测量方法
200~250km/h 250(不含)~350km/h
钢轨肥边 >1mm >0.8mm 直尺、深度尺测量
轨顶面擦伤 长度15mm~25mm,且深度大于等于0.35mm 长度15mm~25mm,且深度大于等于0.35mm
硬  弯 >0.3mm >0.2mm 1m直尺测量矢度
焊缝(接头)轨顶面低塌或马鞍型磨耗 >0.3mm >0.2mm
波形磨耗 钢轨表面有周期性波磨,平均谷深超过0.04mm,波长不大于300mm。 钢轨表面有周期性波磨,平均谷深超过0.04mm,波长不大于300mm。 测试精度0.01mm及以上,且测试长度不小于采样窗长度
表面局部微细疲劳裂纹(鱼鳞纹) 肉眼可见 肉眼可见 目 视
尖轨扭转、硬弯、尖轨磨耗、心轨磨耗造成光带异常并影响行车稳定性时 降低值偏差超过1mm,水平、垂向加速度三级超限 降低值偏差超过1mm,
水平、垂向加速度三级超限
综合检测列车
二、 钢轨重伤处理
发现钢轨重伤时,应立即进行处理:
1. 对钢轨核伤和焊缝重伤可加固处理,并在适宜温度及时进行永久处理;在实施永久处理前应加强检查,发现伤损发展时,应按照钢轨折断及时进行紧急处理、临时处理或永久处理。
2. 对裂纹和可能引起轨头揭盖的重伤,应按照钢轨折断进行紧急处理、临时处理或永久处理。
3. 对其他重伤可采取修理或焊复方法处理,处理前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限速措施。
三、 钢轨折断处理
发现钢轨折断时应立即封锁线路,并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紧急处理、临时处理或永久处理。
1. 紧急处理
当断缝不大于30mm时,可在断缝处上夹板或臌包夹板,用急救器加固,拧紧断缝前后各50m范围内的扣件,并派专人看守,按不超过45km/h速度放行列车,且邻线限速不超过160km/h。
紧急处理后,应在断缝两侧轨头非工作边做出标记(标记间距一般为26 m),并准确丈量两标记间距离和轨头非工作边一侧断缝值,作好记录。
2. 临时处理
当钢轨折损严重、断缝超过30mm或紧急处理后不能及时进行永久处理时,应切除伤损部分,在两锯口间插入长度不短于6 m的同型钢轨,轨端钻孔,安装接头夹板,用10.9级螺栓拧紧,拧紧短轨前后各50 m范围内的扣件,按不超过160km/h速度放行列车。
临时处理前,应在断缝两侧轨头非工作边做出标记(标记间距一般为26 m),并准确丈量两标记间距离和轨头非工作边一侧断缝值,作好记录。
3. 永久处理
对紧急处理或临时处理处所,宜于当日天窗内采用原位焊复或插入短轨焊复处理。进行焊复处理时,应保持无缝线路锁定轨温不变。作业轨温宜低于实际锁定轨温0~20℃。当采用插入短轨焊复时,短轨长度不得小于20m。
钢轨焊接应按照《钢轨焊接》(TB/T1632)执行,并满足下列要求:
(1) 焊接宜采用具有拉伸、保压功能的焊接设备。
(2) 焊接作业轨温应不低于5℃,且应避免大风和雨雪等不良天气。必须在不良天气进行焊轨作业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并使环境温度高于5℃;推凸后应采用石棉或其他材料覆盖直至轨温降至300℃以下。
(3) 钢轨焊接后应对焊缝进行探伤检查。
(4) 焊接作业结束后,应测量原标记间距离,计算焊接作业范围内锁定轨温。
四、 发现道岔尖轨、基本轨、可动心轨、翼轨折断时应立即封锁线路,尽快进行更换。当抢险机具及备用轨件不能及时到达现场时,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1. 断缝位于尖轨与基本轨、可动心轨与翼轨密贴范围以外,且易于加固的处所时,按钢轨折断处理办法进行紧急处理或临时处理,限速条件同钢轨折断处理。
2. 断缝位于尖轨与基本轨、可动心轨与翼轨密贴段范围内,无法按钢轨紧急处理方法加固处理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道岔开通位置,工务紧固,车务加锁(或控制台单锁),可按限速不超过45km/h放行列车,同时每趟列车通过后检查轨道状态,邻线限速不超过160km/h。
3. 道岔尖轨、基本轨、可动心轨、翼轨折断处理技术要求同钢轨折断处理。
五、 胶接绝缘接头拉开时,应立即复紧两端各50 m线路的扣件,限速不超过160km/h,并及时进行永久处理。绝缘失效时,应立即于当日天窗时间更换,进行永久处理。
第5.2.2条 钢轨打磨作业。
一、 钢轨(包括正线、道岔和调节器)打磨分预打磨、预防性打磨和修理性打磨。钢轨预打磨应在轨道精调完成后进行。钢轨预防性打磨周期按通过总重和钢轨运用状态确定,原则上每30~50Mt通过总重打磨一次,最长不宜超过2年。道岔钢轨打磨周期应与正线钢轨打磨周期相同。当钢轨出现波磨、鱼鳞裂纹等伤损时,应及时进行修理性打磨。
二、 可采用钢轨打磨列车或铣磨车打磨或铣磨钢轨。钢轨焊接接头可采用小型打磨机械打磨,严禁使用手砂轮打磨。
三、 钢轨预防性打磨廓形宜根据钢轨表面状态、轮轨接触情况综合设计。未进行打磨廓形设计时,可根据线路运行动车组类型,参考钢轨预打磨廓形对钢轨进行打磨。
四、 钢轨修理性打磨方案应根据波磨、鱼鳞裂纹等表面伤损程度,比照本条第三款规定确定,打磨后应保证伤损得到消除。
五、 钢轨打磨质量技术要求:
1. 打磨廓形应符合设计要求,并采用模板或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进行打磨廓形检查和验收。钢轨打磨作业后应满足表5.2.2-1和表5.2.2-2的要求。
            钢轨打磨作业验收标准              表5.2.2-1

项目 验收标准(mm) 测量方法 说明
钢轨母材轨头内侧工作面 +0.2
0
1 m直尺测量矢度 “+”表示凹进钢轨母材轨顶基面
钢轨母材轨顶面或马鞍型磨耗 +0.2
0
“+”表示凸出
焊缝顶面 +0.2
0
“+”表示凸出
焊缝内侧工作面 +0.2
0
“+”表示凹进
 
钢轨波磨打磨作业验收标准              表5.2.2-2

项目 验收标准 测量方法 说明
波长(mm) 10~30 30~100 100~ 300 300~1000    
采样窗长度(mm) 600 600 1000 5000    
谷深平均值(mm) 0.02 0.02 0.03 0.15 测试精度0.01mm及以上,且测试长度不小于采样窗长度 打磨作业完成后8天内或在打磨后通过总重30万吨之前测量
允许超限百分率(%) 5 % 5 % 5 % 5 % 连续测量打磨波磨钢轨长度100m  
 
2. 应使用便携式粗糙度检测仪检测粗糙度,在10mm范围内同一个钢轨打磨面上,沿与钢轨打磨痕迹垂直方向进行表面粗糙度测量,至少连续测量6个点,打磨面粗糙度不大于10µm。
3. 打磨面最大宽度(见图5.2.2):R13区域5mm;R80区域7mm;R300区域10mm。
 
图5.2.2   打磨面最大宽度示意图
4. 沿钢轨100mm长度范围内,打磨面宽度最大变化量不应大于打磨面最大宽度的25%。
5. 打磨后接触光带应居中,且宽度为20~30mm。钢轨打磨面应无连续发蓝带。
六、 钢轨打磨作业技术要求:
1. 打磨前应调查待打磨地段钢轨状况,每100m采用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测试钢轨廓形,根据钢轨表面状态、钢轨伤损和轮轨接触情况,由线路维修和打磨技术人员共同研究确定打磨方案。
2. 打磨前应对影响正常打磨操作地段尤其是影响轨距角打磨的因素进行调查,并预先采取措施,以保证钢轨打磨正常进行。
3. 打磨前应对焊接接头轨面平直度进行检查。当超过标准时,应采用仿形打磨设备对焊接接头进行局部打磨。
4. 打磨前应在站线进行打磨参数调整试验,确认打磨廓形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正式打磨。
5. 打磨车作业速度应根据打磨列车特性和打磨目的确定。
6. 最后一遍打磨应降低打磨功率或提高打磨速度,以保证钢轨打磨后表面粗糙度达标。
7. 应及时清理轨道板、钢轨表面上的打磨碎屑。
七、 正线道岔打磨应充分考虑结构特点,打磨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与区间钢轨相同。
第三节 扣件维修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
第5.3.1条 扣件维修及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应做好相关记录。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见附录八。
第5.3.2条 当轨道几何尺寸调整量超出扣件正常调整量时,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可采用特殊调整扣件进行临时处理,并及时采取措施恢复线路正常状态。
第5.3.3条 WJ-7型扣件维修作业。
一、 零部件损坏应及时更换,更换时应采用相同规格零部件。
二、 对T型螺栓进行定期涂油,防止螺栓锈蚀。预埋套管中缺油或无油时,应在预埋套管中注入或在锚固螺栓螺纹部分涂专用防护油脂。
三、 安装铁垫板时应使轨底坡方向朝向轨道内侧。
四、 紧固T型螺栓和锚固螺栓应采用专用扭矩扳手,确保扭矩达标。
五、 绝缘轨距块与钢轨或铁垫板挡肩间缝隙较大时,应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绝缘轨距块的方式进行调整。
第5.3.4条 WJ-8型扣件维修作业。
一、 零部件损坏应及时更换,更换时应采用相同规格的零部件。夹板处应采用接头轨距挡板和绝缘轨距块。
二、 预埋套管中缺油或无油时,应在预埋套管中注入或在螺旋道钉螺纹部分涂专用防护油脂。
三、 紧固弹条时应采用专用扭矩扳手,确保扭矩满足要求。
四、 绝缘轨距块与钢轨或铁垫板挡肩间缝隙较大时,应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绝缘轨距块的方式进行调整。轨距挡板与承轨槽挡肩不密贴时,应更换轨距挡板。
第5.3.5条 300-1型扣件维修作业。
一、 零部件损坏应及时更换,更换时应采用相同规格的零部件。
二、 预埋套管中缺油或无油时,应在预埋套管中注入或在螺旋道钉螺纹部分涂专用防护油脂。
三、 紧固弹条应采用专用扭矩扳手,确保扭矩满足要求。
四、 钢轨与轨距挡板间缝隙较大时,应通过更换不同号码轨距挡板进行调整。轨距挡板与承轨槽挡肩不密贴时,应更换轨距挡板。
第5.3.6条 SFC型扣件维修作业。
一、 零部件损坏应及时更换,更换时应采用相同规格的零部件。
二、 预埋套管中缺油或无油时,应在预埋套管中注入或在锚固螺栓螺纹部分涂专用防护油脂。
三、 安装铁垫板时,应使轨底坡方向朝向轨道内侧。锯齿垫片应与铸铁底板牙型啮合紧密,两片M22贝氏垫片应背靠背安装。紧固锚固螺栓应采用专用扭矩扳手,确保扭矩满足要求。
四、 弹条应采用专用工具安装。
五、 绝缘块与钢轨或铁垫板挡肩间缝隙较大时,应通过更换不同号码绝缘块进行调整。
第5.3.7条 扣件预埋套管失效修理作业。
扣件预埋套管失效时应及时采用相同型号套管进行修复,修复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 取出失效套管时,不得伤及套管周围混凝土、钢筋,且油渍或油脂不得污染孔壁。
二、 失效套管取出后,应清除混凝土枕或轨道板孔内残渣,并用高压风吹净。
三、 应在孔内注入或在新套管外壁涂敷适量的锚固胶。
四、 植入的新套管定位应准确。
五、 新套管锚固强度应达到抗拔力要求后方可安装扣件。
六、 采用的修复方案及锚固胶应提前进行试验,确定修复工艺参数。
第四节 无砟道床维修作业
第5.4.1条 无砟道床维修作业包括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和道床结构损坏修复作业。无砟道床结构损坏修复作业要求见附录九。
第5.4.2条 无砟道床维修作业所用修补材料应经铁道部认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并经现场同条件检验,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本规则要求后方可使用。
第5.4.3条 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
一、 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和修补作业要求如表5.4.3。
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要求            表5.4.3

项 目 伤损形式 伤损等级 维修作业要求
轨道板伤损 裂  缝 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
锚穴封端离缝 Ⅱ、Ⅲ 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锚穴封端脱落   见附录十二
水泥乳化沥青
砂浆层伤损
砂浆与轨道板间离缝 Ⅱ、Ⅲ 见附录十三
砂浆层缺损、掉块及剥落  
砂浆层裂缝 Ⅱ、Ⅲ
凸形挡台伤损 裂  缝 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挡台周围树脂伤损 离缝或裂缝 Ⅱ、Ⅲ 见附录十四
底座伤损 裂  缝 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
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伸缩缝与底座混凝土离缝 Ⅱ、Ⅲ 见附录十五
二、 对于大跨连续梁梁端、路基地段底座伸缩缝附近的凸形挡台周围树脂出现的离缝,应根据高、低温季节离缝大小的变化情况,在适当时机采用弹性材料进行修补。
第5.4.4条 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
一、 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和修补作业要求如表5.4.4。
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要求               表5.4.4

项 目 伤损形式 伤损等级 维修作业要求
轨道板伤损 预裂缝处裂缝 Ⅱ、Ⅲ 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
非预裂缝处裂缝 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轨道板间连接部位伤损 裂  缝 Ⅱ、Ⅲ 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离  缝 Ⅱ、Ⅲ 见附录十六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伤损 砂浆裂缝 Ⅱ、Ⅲ 见附录十七
砂浆与轨道板间离缝 Ⅱ、Ⅲ
砂浆层缺损或剥落  
支承层伤损 裂  缝 Ⅱ、Ⅲ 见附录十五
支承层缺损   见附录十一
桥上底座板(含后浇带)伤损 裂  缝 Ⅱ、Ⅲ 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侧向挡块伤损 裂  缝 Ⅱ、Ⅲ 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
与底座板粘连,引起侧向挡块混凝土伤损   分离侧向挡块与底座板混凝土,按附录十一对伤损处进行修补
弹性限位板失效   拆除侧向挡块,更换弹性限位板,重新浇筑侧向挡块
高强度挤塑板伤损 离  缝 Ⅱ、Ⅲ 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
二、 对于轨道板预裂缝处裂缝、支承层裂缝、桥梁地段底座板(含后浇带)混凝土裂缝、轨道板间连接部位离缝等伤损,严禁在冬季进行注浆修补作业。如在夏季裂缝或离缝值仍达到Ⅲ级,可在底座板或轨道板设计锁定温度范围内,采用弹性聚氨酯材料按附录十五进行伤损修补作业。
三、  对由于温度力引起的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与轨道板或底座板(支承层)间的离缝(离缝贯通、值较大且随温度发生变化),应在轨道板设计纵连锁定温度范围内对轨道板进行应力放散、重新锁定,并采用低粘度树脂材料按附录十七对离缝进行注浆修补。
第5.4.5条 双块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
一、 双块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和修补作业要求如表5.4.5。
双块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要求                  表5.4.5

项 目 伤损形式 伤损等级 维修作业要求
双块式轨枕伤      损 裂  缝 Ⅱ、Ⅲ 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道床板伤损 裂  缝 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
桥梁地段,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路基隧道地段,见附录十五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底座伤损 裂  缝 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
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支承层伤损 裂  缝 Ⅱ、Ⅲ 见附录十五
支承层缺损   见附录十一
注:道床板混凝土与双块式轨枕界面裂缝按双块式轨枕裂缝修补作业要求进行修补。
二、 对于纵向连续的道床板和支承层混凝土裂缝伤损,一般采用“表面封闭法”进行修补,严禁在冬季进行注浆修补作业。如夏季裂缝值仍达到Ⅲ级,可在道床板设计允许施工温度范围内,采用弹性聚氨酯材料按附录十五进行伤损修补作业。
第5.4.6条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和修补作业要求如表5.4.6。
第5.4.7条 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伤损修补作业
一、 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伤损形式和修补作业要求如表5.4.7。
二、 对于桥梁地段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混凝土底座板裂缝、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与轨道板间的离缝等伤损,参照桥上CRTSⅡ板式无砟道床相关修补作业要求进行修补。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维修作业要求            表5.4.6

项 目 伤损形式 伤损等级 维修作业要求
岔枕伤损 裂  缝 Ⅱ、Ⅲ 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道床板伤损 裂  缝 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
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底座伤损 裂  缝 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
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伸缩缝与底座混凝土离缝 Ⅱ、Ⅲ 见附录十五
支承层伤损 裂  缝 Ⅱ、Ⅲ 见附录十五
支承层缺损   见附录十一
注:道床板混凝土与岔枕界面裂缝按表5.4.5双块式轨枕裂缝修补作业要求进行修补。
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维修作业要求                表5.4.7

项 目 伤损形式 伤损等级 维修作业要求
道岔板伤损 裂  缝 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底座(自密实混凝土)伤损 裂  缝 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
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离  缝 Ⅱ、Ⅲ 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
找平层伤损 裂  缝 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
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伤损 砂浆裂缝 Ⅱ、Ⅲ 见附录十七
砂浆与板间离缝 Ⅱ、Ⅲ
砂浆层缺损、掉块或剥落  
底座板伤损 裂  缝 见附录十“表面封闭法”
见附录十“无压注浆法”
混凝土缺损   见附录十一
侧向挡块伤损 裂  缝 Ⅱ、Ⅲ 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
与底座板粘连,引起侧向挡块混凝土拉裂   分离侧向挡块与底座板混凝土,按附录十一进行修补
弹性限位板失效   拆除侧向挡块,更换弹性限位板,重新浇筑侧向挡块
高强度挤塑板伤损 离  缝 Ⅱ、Ⅲ 见附录十“低压注浆法”
第五节 道岔及调节器作业
第5.5.1条 道岔及调节器维修作业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 道岔和调节器尖轨或基本轨伤损时,宜同时更换尖轨和基本轨。如待换上的尖轨与原基本轨或原尖轨与待换上的基本轨降低值满足要求,可单独更换尖轨或基本轨,否则应同时更换尖轨和基本轨。
二、 道岔可动心轨辙叉伤损时,应整体更换。
三、 道岔基本轨、尖轨、辙叉及导轨伤损更换后但未焊接时,应限速不超过160km/h,并应尽快恢复原结构。
四、 作业时严禁撞击轨下基础,保持轨下基础完好。
五、 作业时按规定扭矩紧固螺栓。
第5.5.2条 道岔(调节器)区水平、高低应通过更换不同规格调高垫板进行调整,调高垫板的规格和数量应符合铺设图要求。调整作业应作记录。
第5.5.3条 道岔区轨距、支距应通过更换不同规格调整备件进行调整。轨向通过调换轨距块和缓冲调距块、轨距调整片、偏心锥进行调整。道岔直向方向不良时,可用弦线测量并调整;曲股方向不良时,应在直股方向符合要求的基础上,通过控制支距的方法进行调整。调整作业应作记录。
第5.5.4条 道岔区间隙、间隔与降低值调整作业
一、 通过增减顶铁调整片,调整尖轨、心轨顶铁间隙,并同时考虑轨距、支距状态。通过调整转换设备状态和整修轨件确保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可动心轨在轨头切削范围内应分别与两翼轨密贴。
二、 尖轨或可动心轨轨底与台板间隙超标时,可采取以下作业方法。
1. 调整滑床板高低位置,使之处于同一平面上。
2. 调整转辙器滑床板上辊轮,使其状态符合要求。
3. 整修尖轨或心轨,消除其拱腰。
三、 通过调整扣件,更换调整片使护轨轮缘槽宽度、咽喉宽度、查照间隔满足要求。
四、 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影响行车平稳性时,可通过更换不同厚度基本轨轨下橡胶垫板,调整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降低值调整量在1~2mm时,应设置两级过渡;降低值调整量大于2mm时,应更换尖轨与基本轨组件。
第5.5.5条 调节器经常保养和维修作业。
一、 应加强调节器经常保养,使其保持尖轨锁定、基本轨可伸缩状态,防止尖轨爬行或基本轨异常伸缩。
二、 调节器所有螺栓扭矩应达到设计要求。
三、 不得对调节器基本轨、尖轨及其所焊联的钢轨进行张拉或顶推作业。
四、 定期观测并分析基本轨伸缩量、焊缝位置与气温关系,发现伸缩故障应及时消除。
五、 尖轨或基本轨顶面出现肥边现象应及时打磨。
六、 尖轨或基本轨轨头出现擦伤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七、 尖轨轨顶相对于基本轨轨顶无降低段的尖轨顶面低于基本轨顶面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换。
八、 焊接接头质量应满足相关规定。
九、 每半年对基本轨轨撑螺栓、尖轨轨撑螺栓涂油一次。不得对尖轨轨撑贴合面和台板顶面进行涂油或使油污落入。
十、 日常清扫,保持各部件清洁。
第六节 无缝线路作业
第5.6.1条 无缝线路地段应根据季节特点、锁定轨温和线路状态,合理安排作业项目。
第5.6.2条 无缝线路作业必须掌握实际锁定轨温,测量作业轨温,根据作业轨温条件进行作业。
第5.6.3条 无缝线路作业必须遵守下列作业轨温条件:
一、 作业轨温条件见表5.6.3。
无缝线路作业轨温条件                表5.6.3

作业项目 线路平面条件 最多连续松开扣件个数(按实际锁定轨温计算)
-10℃及
以下
-10~0℃ 0~+10℃ +10℃~+20℃ +20℃以上
改道、垫板作业 R<2000 9 40 15 9 禁止
R≥2000或直线 15 40 20 9 禁止
更换扣件或涂油 隔一松一、流水作业 禁止
二、 线路上的钢轨硬弯,应在轨温较高季节矫直,矫直时轨温应高于25℃。
三、 无缝道岔尖轨及其前方25m范围的作业轨温范围应在实际锁定轨温±10℃。
第5.6.4条 无缝线路作业后应及时清理现场,紧固扣件弹条到规定扭矩,并组织全面回检,根据线路状态确定开通条件。
第5.6.5条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作业。
一、 应力放散作业前,应制订施工计划及安全措施,组织人力,备齐料具,做好施工准备。
二、 应力放散作业要求:
1. 无缝线路放散可根据具体条件采用滚筒配合撞轨法或滚筒结合拉伸配合撞轨法。
2. 应力放散时,应每隔50~100m设一位移观测点观测钢轨位移量,及时排除影响放散的障碍,锁定轨温应准确。
3. 应力放散后,应按实际锁定轨温及时修改有关技术资料和位移观测标记。
三、 无缝道岔应在设计锁定轨温范围内铺设和锁定,不宜进行应力放散。
 


第六章 线路设备维修标准
第一节 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第6.1.1条 线路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1.1-1和表6.1.1-2。
200~250km/h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1.1-1

项  目 作业验收 经常保养 临时补修 限速(160km/h)
轨  距(mm) +1
-1
+4
-2
+6
-4
+8
-6
水  平(mm) 2 5 8 10
高  低(mm) 2 5 8 11
轨向(直线)(mm) 2 4 7 9
扭曲(mm/3m) 2 4 6 8
轨距变化率 1/1500 1/1000 / /
注:(1)高低和轨向偏差为10m及以下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
   (2)扭曲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
250(不含)~350km/h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1.1-2

项  目 作业验收 经常保养 临时补修 限速(200km/h)
轨  距(mm) +1
-1
+4
-2
+5
-3
+6
-4
水  平(mm) 2 4 6 7
高  低(mm) 2 4 7 8
轨向(直线)(mm) 2 4 5 6
扭曲(mm/3m) 2 3 5 6
轨距变化率 1/1500 1/1000 / /
注:(1)高低和轨向偏差为10m及以下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
   (2)扭曲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
第6.1.2条 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1.2-1和表6.1.2-2。调节器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1.2-3和表6.1.2-4。
 
200~250km/h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1.2-1

项  目 作业验收 经常保养 临时补修 限速(160km/h)
轨  距(mm) +1
-1
+4
-2
+5
-2
+8
-6
水  平(mm) 2 5 7 10
高  低(mm) 2 5 7 11
轨  向(mm) 直  股 2 4 6 9
支  距 2 3 4 /
扭曲(mm/3m) 2 4 6 8
轨距变化率 1/1500 1/1000 / /
注:① 支距偏差为实际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导曲线支距测量应从尖轨跟端开始直至道岔导曲线结束;
② 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2号道岔作业验收为2mm,经常保养为3 mm,临时补修为5 mm;18号及以上道岔作业验收为0mm,经常保养为2 mm,临时补修为3 mm。
250(不含)~350km/h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1.2-2

项   目 作业验收 经常保养 临时补修 限速(200km/h)
轨  距(mm) 岔  区 +1
-1
+4
-2
+5
-2
+6
-4
尖轨尖 +1
-1
+2
-2
+3
-2
水  平(mm) 2 4 6 7
高  低(mm) 2 4 7 8
轨  向(mm) 直  股 2 4 5 6
支  距 2 3 4 /
扭  曲(mm/3m) 2 3 5 6
轨距变化率 1/1500 1/1000 / /
注:① 支距偏差为实际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
② 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18号及以上道岔作业验收为0mm,经常保养为2 mm,临时补修为3 mm。
200~250km/h调节器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1.2-3

项  目 作业验收 经常保养 临时补修 限速(160km/h)
轨  距(mm) 尖轨尖 +1
-1
+2
-2
+3
-2
+8
-6
其  他 +1
-1
+4
-2
+5
-2
水  平(mm) 2 5 7 10
高  低(mm) 2 5 7 11
轨  向(mm) 2 4 6 9
扭  曲(mm/3m) 2 4 6 8
轨距变化率 1/1500 1/1000 / /
250(不含)~350km/h调节器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1.2-4
项  目 作业验收 经常保养 临时补修 限速(200km/h)
轨  距(mm) 尖轨尖 +1
-1
+2
-2
+3
-2
+6
-4
其  他 +1
-1
+4
-2
+5
-2
水  平(mm) 2 4 6 7
高  低(mm) 2 4 7 8
轨  向(mm) 2 4 5 6
扭  曲(mm/3m) 2 3 5 6
轨距变化率 1/1500 1/1000 / /
第6.1.3条 轨道静态几何尺寸长弦测量作业验收容许偏差管理值如表6.1.3。
长弦测量作业验收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1.3

项 目 弦长(m) 基长(m) 容许偏差(mm)
高 低 300 150 ≤10
30 5 ≤2
方 向 300 150 ≤10
30 5 ≤2
注:当弦长为30m时,相距5m的任意两测点实际矢度差与设计矢度差的偏差不得大于2mm;当弦长为300m时,相距150m的任意两测点实际矢度差与设计矢度差的偏差不得大于10mm。
第6.1.4条 曲线正矢作业验收、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见表6.1.4-1和表6.1.4-2。
200~250km/h线路曲线正矢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1.4-1

项目 实测正矢与计算正矢差(mm) 圆曲线正矢连续差(mm) 圆曲线最大最小正矢差(mm)
缓和曲线 圆曲线
作业验收 2 3 4 5
经常保养 3 4 5 6
临时补修 5 6 7 8
注:曲线正矢用20 m弦在钢轨踏面下16 mm处测量。
250(不含)~350km/h线路曲线正矢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1.4-2

项目 实测正矢与计算正矢差(mm) 圆曲线正矢连续差(mm) 圆曲线最大最小正矢差
(mm)
缓和曲线 圆曲线
作业验收 2 3 3 5
经常保养 3 4 5 6
临时补修 4 5 6 8
注:曲线正矢用20 m弦在钢轨踏面下16 mm处测量。
第6.1.5条 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中,作业验收管理值为周期检修、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作业后的质量检查标准;经常保养管理值为轨道应经常保持的质量管理标准;临时补修管理值为应及时进行轨道整修的质量控制标准;限速管理值为保证列车运行平稳性和舒适性,需进行限速的控制标准。
第二节 轨道动态不平顺管理值
第6.2.1条 线路动态不平顺是指线路不平顺的动态反映,主要通过综合检测列车进行检测。动态不平顺管理分为峰值管理和均值管理。
第6.2.2条 检查项目。
轨道动态不平顺的检查项目为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扭曲、复合不平顺、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轨距变化率等。
第6.2.3条 峰值管理。
一、  各项目偏差等级划分及容许偏差管理值
线路(含道岔及调节器范围)各项偏差等级划分四级(200~250km/h线路见表6.2.3-1,250(不含)~350km/h线路见表6.2.3-2):Ⅰ级为经常保养标准,Ⅱ级为舒适度标准,Ⅲ级为临时补修标准,Ⅳ级为限速标准。
二、  偏差扣分标准
各项目偏差扣分标准:Ⅰ级每处扣1分,Ⅱ级每处扣5分,Ⅲ级每处扣100分,Ⅳ级每处扣301分。
200~250km/h线路轨道动态质量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2.3-1

项  目 经常保养 舒适度 临时补修 限速(160km/h)
偏差等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轨  距(mm) +4
-3
+6
-4
+8
-6
+12
-8
水  平(mm) 5 8 10 13
扭  曲(基长3m)(mm) 4 6 8 10
高  低(mm) 波长1.5~42m 5 8 11 14
轨  向(mm) 5 7 8 10
高  低(mm) 波长1.5~70m 6 10 15 /
轨  向(mm) 6 8 12 /
车体垂向加速度(m/s2 1.0 1.5 2.0 2.5
车体横向加速度(m/s2 0.6 0.9 1.5 2.0
轨距变化率(基长3m)(‰) 1.0 1.2 / /
注:① 表中管理值为轨道不平顺实际幅值的半峰值;
② 水平限值不包含曲线按规定设置的超高值及超高顺坡量;
③ 扭曲限值包含缓和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
④ 车体垂向加速度采用20Hz低通滤波,车体横向加速度Ⅰ、Ⅱ级标准采用0.5~10Hz带通滤波处理的值进行评判,Ⅲ、Ⅳ级标准采用10Hz低通滤波处理的值进行评判;
⑤ 避免出现连续多波不平顺和轨向、水平逆向复合不平顺。
 
250(不含)~350km/h线路轨道动态质量容许偏差管理值          表6.2.3-2

项    目 经常保养 舒适度 临时补修 限速(200km/h)
偏差等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轨  距(mm) +4
-3
+6
-4
+7
-5
+8
-6
水  平(mm) 5 6 7 8
扭  曲(基长3m)(mm) 4 6 7 8
高  低(mm) 波长1.5~42m 4 6 8 10
轨  向(mm) 4 5 6 7
高  低(mm) 波长1.5~120m 7 9 12 15
轨  向(mm) 6 8 10 12
复合不平顺(mm) 6 8 / /
车体垂向加速度(m/s2 1.0 1.5 2.0 2.5
车体横向加速度(m/s2 0.6 0.9 1.5 2.0
轨距变化率(基长3m)(‰) 1.0 1.2 / /
注:① 表中管理值为轨道不平顺实际幅值的半峰值;
② 水平限值不包含曲线按规定设置的超高值及超高顺坡量;
③ 扭曲限值包含缓和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量;
④ 车体垂向加速度采用20Hz低通滤波,车体横向加速度Ⅰ、Ⅱ级标准采用0.5~10Hz带通滤波处理的值进行评判,Ⅲ、Ⅳ级标准采用10Hz低通滤波处理的值进行评判;
⑤ 复合不平顺指水平和轨向逆向复合不平顺,按水平和1.5~42m轨向代数差计算。避免出现连续多波不平顺。
三、  线路动态质量评定
线路动态评定以千米为单位,每千米扣分总数为各级、各项偏差扣分总和。每千米线路动态评定标准:优良——总扣分在50分及以内;合格——总扣分在51~300分;失格——总扣分在300分以上。
第6.2.4条 均值管理。
200~250km/h和250(不含)~350km/h线路轨道质量指数(TQI)和单项标准差管理值见表6.2.4-1和表6.2.4-2。
200~250km/h线路轨道质量指数(TQI)管理值           表6.2.4-1

项   目  高 低  轨 向  轨 距  水 平  扭 曲  TQI
波长范围 1.5~42m 1.4×2 1.0×2 0.9 1.1 1.2 8.0
注:波长范围为1.5~42m的单项标准差计算长度200m。
250(不含)~350km/h线路轨道质量指数(TQI)管理值           表6.2.4-2

项   目  高 低  轨 向  轨 距  水 平  扭 曲  TQI
波长范围 1.5~42m 0.8×2 0.7×2 0.6 0.7 0.7 5.0
注:波长范围为1.5~42m的单项标准差计算长度200m。
第三节 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
第6.3.1条 车辆动力学指标包括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轴横向力,横向力和垂向力通过综合检测列车的测力轮对来测量。
第6.3.2条 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见表6.3.2。
车辆动力学指标管理值                   表6.3.2

项 目 脱轨系数
Q/P
轮重减载率
△P/
轮轴横向力
H(kN)
管理值 ≤0.8 ≤0.8 ≤10+P0/3
注:1. Q为轮轨横向力;P为轮轨垂向力;为平均静轮重;△P为轮轨垂向力相对平均静轮重的减载量;P0为静轴重;
2. 间断式测力轮对的轮重减载率按双峰值评定。
第四节 作业验收办法
第6.4.1条 作业后应依据本规则有关规定按作业项目进行验收,并填写验收记录,具体办法由铁路局制定。


第七章 线路质量评定
第一节 线路设备状态评定
第7.1.1条 线路设备状态评定,是对正线线路设备质量基本状况的检查评定,是考核线路设备管理工作和线路设备状态改善情况的基本指标,是安排线路大维修计划的主要依据。线路设备状态评定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评定报告每年10月20日前报铁道部。
第7.1.2条 线路设备状态评定应以千米为单位(评定标准见表7.1.2),满分为100分,100~85分为优良, 85(不含)~60分为合格,60分(不含)以下为失格。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统计报告见附录十八。
线路设备状态评定评分标准                     表7.1.2

编号 项 目 扣 分 条 件 计算单位 扣分(分) 说 明
1 慢  行 线路设备不良(不含线下基础) 41  
2 钢  轨 一年内新生轻伤钢轨(不含曲线磨耗) 2 长轨中2个焊缝间为1根
现存曲线磨耗轻伤钢轨 每延长100 m 4 按单股计算
一年内新生重伤钢轨(不含焊缝) 20 长轨中2个焊缝间为1根
无缝线路现存重伤钢轨(不含焊缝) 20
无缝线路现存重伤焊缝 20  
3 CRTSⅠ型板式轨道 轨道板Ⅲ级伤损 8 全面查看,每公里重点检查100m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Ⅲ级伤损 8
凸形挡台Ⅲ级伤损 8
钢棒折断 8  
预埋套管失效 8  
4 CRTSⅡ型板式轨道 轨道板Ⅲ级伤损 8 全面查看,每公里重点检查100m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Ⅲ级伤损 8
底座板Ⅲ级伤损 8
支承层Ⅲ级伤损 8
侧向挡块Ⅲ级伤损 8
高强度挤塑板Ⅲ级伤损 8
预埋套管失效 8  
5 双块式无砟轨道 双块式轨枕Ⅲ级伤损 8 全面查看,每公里重点检查100m
道床板Ⅲ级伤损 8
底座Ⅲ级伤损 8
支承层Ⅲ级伤损 8
预埋套管失效 8  
6 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 岔枕Ⅲ级伤损 8  
预埋套管失效 8  
道床板Ⅲ级伤损 每组 8  
底座或支承层Ⅲ级伤损 每组 8  
7 岔区板式无砟轨道 道岔板Ⅲ级伤损 8  
预埋套管失效 8  
底座Ⅲ级伤损 每组 8  
找平层Ⅲ级伤损 每组 8  
注:岔区无砟轨道线路质量评定含在相应公里的线路中。
第二节 线路设备保养质量评定
第7.2.1条 线路、道岔、调节器保养质量评定,是考核线路设备养护质量的基本指标,也是安排维修计划的主要依据之一。
线路、道岔、调节器保养质量评定应由工务段组织,采取定期抽样的办法进行。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
第7.2.2条 线路保养质量评定应以千米为单位(评定标准见表7.2.2),满分为100分,100~85分为优良, 85(不含)~60分为合格,60分(不含)以下为失格。
第7.2.3条 道岔质量评定应以组为单位(评定标准见表7.2.3),满分为100分,100~85分为优良,85(不含)~60分为合格,60分(不含)以下为失格。
 
 
 
 
 
 
 
 
线路保养质量评定标准                     表7.2.2

项 目 编号 扣 分 条 件 抽查数量 单 位 扣分
(分)
说 明
轨道几何尺寸 1 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 轨距、水平、扭曲连续检测100m;轨向、高低全面检查,重点检测;曲线正矢全面检测 4 选择质量较差地段,有曲线时检测一个曲线的正矢
2 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 41
3 轨距变化率大于1/1000 2
钢  轨 4 钢轨肥边大于1mm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4  
5 胶接绝缘接头质量不符合要求或轨端肥边大于2mm 全面检测 4  
6 钢轨折断未及时永久性处理 全面查看 16 “未及时”指轨温具备焊接条件未进行永久处理
轨道板、双块式轨枕、道床板 7 裂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 全面查看 1/4  
8 挡肩或承轨台处缺损、掉块/其他处缺损、掉块 全面查看 16/4  
9 预埋塑料套管失效/连续失效 全面查看 4/16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充填层 10 裂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 全面查看 1/4  
11 掉块、缺损或剥落 全面查看 4  
12 离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 全面查看 4/8  
底座(板)、支承层、凸形挡台及侧向挡块 13 裂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 全面查看 1/4  
14 掉块、缺损或剥落 全面查看 2  
15 侧向挡块与底座板粘连 全面查看 8  
高强度挤塑板 16 高强度挤塑板损坏 全面查看 2  
17 离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 全面查看 4/8  
联结零件 18 ZW轨垫、钢制调节板、塑料调整垫、轨距挡板、扣件失效/连续失效/其他联结零件失效 连续查看100个 16/41/4  
19 ZW轨垫、钢制调节板、塑料调整垫、轨距挡板、扣件缺少/其他联结零件缺少 全面查看 41/16 一组扣件的零件不全,按缺少一个扣件计算
20 未按规定使用调高垫板和轨距挡板 连续查看100个 4  
21 扣件前、后离缝大于2mm的超过8% 连续检测100个 每增1% 1  
22 扣件扭矩(扣压力)不符合规定或弹条扣件中部前端离缝不符合规定,超过8% 同上 每增1% 1  
纵向位移 23 爬行量超过10mm  全面检测 km 16 爬行量超过20mm扣41分
24 观测桩缺损、失效或位移观测无记录 全面检测 8  
排水设施 25 未疏通 全面查看 每10m 1 单侧计算
标志标识 26 缺损、歪斜、字迹不清 全面查看 1  
27 各种标识不齐全,位置不对,不清晰或错误 全面查看 1  
道岔保养质量评定标准                      表7.2.3
项目 编号 扣 分 条 件 抽查数量 单 位 扣 分
(分)
说 明





1 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支距、扭曲、轨距变化率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 轨距、水平、支距全面检测,轨向、高低、扭曲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4  
2 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支距、扭曲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 41
3 查照间隔小于1391mm 全面检测 41
4 转辙器最小轮缘槽小于63mm 全面检测 41


 
5 尖轨尖端与基本轨、可动心轨尖端与翼轨密贴 0.5mm<间隙≤1mm 全面检测 2  
6 间隙>1mm 41  
7 尖轨与基本轨、可动心轨与翼轨其他密贴段密贴 1.0mm<间隙≤1.5mm 全面检测 2  
8 1.5mm<间隙≤2.0mm 全面检测 8  
9 间隙>2.0mm 全面检测 16  
10 叉跟尖轨与短心轨密贴 1.0mm<间隙≤1.5mm  全面检测 16  
11 间隙>1.5mm 全面检测 41  
12 尖轨、可动心轨与顶铁密贴 1.5mm<间隙≤2.0mm 全面检测 2  
13 2.0mm<间隙≤2.5mm 全面检测 4  
14 间隙>2.5mm 全面检测 16  
15 尖轨、可动心轨与滑床台密贴 1.5mm<间隙≤2.0mm 全面检测 2  
16 2.0mm<间隙≤2.5mm 全面检测 4  
17 间隙>2.5mm 全面检测 16  
钢轨 18 轨件 存在第3.6.5条第四项 全面检测、查看 41  
19 存在第3.6.5条第五、六项和第3.6.6条第一、三项之一 全面检测、查看 16  
20 钢轨折断未及时永久性处理 全面查看 41 “未及时”指轨温具备焊接条件未进行永久处理
21 焊缝不符合第3.7.3条的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标准 全面检测 8  
22 钢轨肥边大于1mm;绝缘接头轨端肥边大于2mm 全面检测 8  
23 胶接绝缘接头的质量不符合《胶接绝缘钢轨技术条件》(TB/T2975) 全面检测 8  
纵向位移 24 位移超过10mm  全面检测 16  
25 道岔两尖轨尖端相错量大于20mm 全面检测 41  
26 尖轨、可动心轨允许伸缩位移不符合第3.6.10条 全面检测 41  
27 位移观测桩缺少或位移观测无记录 全面检测 8  



28 轨撑离缝大于2mm或损坏、松动 全面查看、检测 1  
29 螺  栓 长、短心轨联结螺栓缺少/松动或扭矩不符合规定 全面查看、检测 个  41/16  
30 限位器、顶铁、间隔铁及护轨螺栓缺少/松动或扭矩不符合规定 全面查看、检测 41/4  
31 接头铁螺栓缺少、松动 全面查看、检测 41  
32 其他各种螺栓缺少/扭矩不符合规定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8/2  
33 辊  轮 辊轮缺少或失效 全面查看 16  
34 辊轮位置不符合要求 全面查看、检测 4
35 扣件 铁垫板缺少或折断 全面查看 41  
36 橡胶垫板缺少/窜出或失效 全面查看 8/4  
37 扣件失效、缺少/连续失效、缺少 全面查看 4/41  
38 预埋套管失效 全面查看 2  
39 弹条中肢前端间隙,岔枕螺栓扭矩不符合规定 连续检测50个 1  



40 岔枕、道床板、支承层(或底座)、道岔板 裂纹伤损达到Ⅱ级标准/达到Ⅲ级标准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1/4  
41 缺损、掉块 全面查看 4  
42 预埋套管失效/连续失效 全面查看 4/16  
43 底座、找平层 裂纹伤损达到Ⅱ级标准/达到Ⅲ级标准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1/4 路基地段
板式轨道
44 掉块、缺损 全面查看 2
45 离缝达到Ⅱ级标准/掉块达到Ⅲ级标准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4/8
46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 裂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1/4 桥梁地段
板式轨道
47 掉块、缺损或剥落 全面查看 4
48 离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4/8
49 底座板、侧向挡块 裂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1/4
50 掉块、缺损或剥落 全面查看 2
51 侧向挡块与底座板粘连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8
52 高强度挤塑板 高强度挤塑板损坏 全面查看 2
53 离缝伤损达到Ⅱ级标准/伤损达到Ш级标准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4/8



54 警冲标 损坏或不清晰 全面查看 8 缺少或位置不对,扣41分
  标 识 缺少、错位、位置不对,字迹不清 全面查看 1  
第7.2.4条 调节器质量评定应以组为单位(评定标准见表7.2.4),满分为100分,100~85分为优良,85(不含)~60分为合格,60分(不含)以下为失格。
调节器保养质量评定标准                      表7.2.4

项 目 编号 扣 分 条 件 抽查数量 单 位 扣 分
(分)
说 明
轨道
几何
尺寸
1 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扭曲、轨距变化率超过经常保养容许偏差管理值 轨距、水平全面检测,轨向、高低、扭曲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4  
2 轨距、水平、轨向、高低、扭曲、轨距变化率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管理值 41  

3 基本轨伸缩量超过调节器设计伸缩量 重点检测 41  
4 焊缝边缘至扣件或轨撑铁垫板距离 5mm<间距≤20mm 重点检测 4  
5 间距≤5mm 重点检测 41
6 尖轨伸缩量 0mm<伸缩量≤10mm 全面检测 4  
7 10mm<伸缩量≤30mm 全面检测 16
8 伸缩量>30mm 全面检测 41
9 位移观测桩缺少或位移观测无记录 全面检测 4  


 
10 尖轨尖端至5mm断面与基本轨密贴段密贴 0.5mm<间隙≤1.0mm 全面检测 4  
11 间隙>1.0mm 全面检测 41
12 尖轨其余密贴段与基本轨密贴 0.5mm<间隙≤1.0mm 全面检测 4  
13 间隙>1.0mm 全面检测 16
14 尖轨轨撑与轨腰密贴 0.2mm<间隙≤0.5mm 全面检测 4  
15 间隙>0.5mm 全面检测 8
16 尖轨轨撑与轨底上表面密贴 0.5mm<间隙≤1.0mm 全面检测 4  
17 间隙>1.0mm 全面检测 16
18 尖轨轨底与台板密贴 0.2mm<间隙≤0.5mm 全面检测 2  
19 0.5mm<间隙≤1.5mm 全面检测 4
20 间隙>1.5mm 全面检测 8
21 基本轨轨撑与轨腰密贴 0.2mm<间隙≤0.5mm 全面检测 2  
22 0.5mm<间隙≤2.0mm 全面检测 4
23 间隙>2.0mm 全面检测 8
24 基本轨轨底与铁垫板密贴 0.5mm<间隙≤1.0mm 全面检测 2  
25 1.0mm<间隙≤2.0mm 全面检测 4
26 间隙>2.0mm 全面检测 8

27 尖轨相对于基本轨降低值偏差超过1mm,且对行车平稳性有影响 全面检测、查看 16  
28 尖轨、基本轨轻伤 全面检测、查看 16  
29 钢轨肥边>1mm 全面检测 4  
30 钢轨折断未及时永久性处理 全面查看 41 “未及时”指轨温具备焊接条件未进行永久处理
31 焊缝不符合第3.7.3条的钢轨焊接接头平直度标准 全面检测 8  



32 轨撑及铁垫板螺  栓 缺少 全面查看 16  
33 松动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4
34 扭矩不符合规定 全面检测 2
35 扣件 铁垫板缺少或折断 全面查看 41  
36 橡胶垫板缺少/窜出或失效 全面查看 8/4
37 扣件(含轨撑)失效、缺少/连续失效、缺少 全面查看 8/41
38 预埋套管失效 全面查看 8
39 弹条中肢前端间隙不符合规定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2
轨枕 40 失效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41  
41 吊板(枕上离缝大于2mm)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4  



42 道床板、底座 裂纹伤损达到Ⅱ级标准/达到Ⅲ级标准 全面查看,重点检测 1/4  
43 缺损、掉块 全面查看 2  
标识 44 缺少、错误、位置不对,字迹不清 全面查看 1  
 
 
 
 
 
 
 
 
 
 
 
 
 
 
 
 
 
 
 
 
 
 
 
 
 
 
 
第八章 精密测量控制网
第一节 一般要求
第8.1.1条 高速铁路应建立统一的精测网,作为勘察设计、工程施工和运营维护统一的测量基准。精测网分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第8.1.2条 应加强精测网控制点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定期对精测网进行复测,为线路运营养护提供稳定可靠的控制基准。
第8.1.3条 精测网各项技术要求应执行《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有关技术标准。
第二节 精测网构成及主要技术标准
第8.2.1条 平面控制网在框架平面控制网 (CP0)的基础上分三级布设,第一级为基础平面控制网( CPⅠ),主要为勘测、施工和运营维护提供坐标基准;第二级为线路平面控制网( CPⅡ),主要为勘测和施工提供控制基准;第三级为轨道控制网( CPⅢ),主要为轨道铺设和运营维护提供控制基准。
第8.2.2条 各级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8.2.2。
各级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                      表8.2.2

控制网级别 测量方法 测量等级 点间距 相邻点相对中误差(mm) 备注
CP0 GPS   50km 20  
CPⅠ GPS 二等 ≤4km
一对点
10 点间距≥800m
CPⅡ GPS 三等 600~800m 8  
导线 三等 400~800m 8 附合导线网
CPⅢ 自由设站边角交会   50~70m
一对点
1  
第8.2.3条 CPⅠ、CPⅡ及水准基点埋深至最大冻土深度以下0.3m。标心钉采用不锈钢制作,标石表面均采用统一的模具标识点号等信息,并统一制作混凝土盖对标志进行保护。
第8.2.4条 CPⅢ点应沿线路埋设在路基两侧接触网杆或其基础、桥梁防护墙、隧道边墙上,元器件由预埋件、棱镜连接件、水准测量杆等三部分组成,为数控机床精加工的强制对中标志,全线应采用统一的CPⅢ标志和棱镜组件。
第8.2.5条 CP0、CPⅠ、CPⅡ控制网GPS测量精度指标见表8.2.5。
CP0、CPⅠ、CPⅡ控制网GPS测量精度指标               表8.2.5

控制网级别 基线边方向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CP0    —— 1/2 000 000
CPⅠ ≤1.3″ 1/180 000
CPⅡ ≤1.7″ 1/100 000
第8.2.6条 CPⅡ控制网导线测量精度指标见表8.2.6。
CPⅡ控制网导线测量精度指标                     表8.2.6

控制网 附合长度(km) 边长 测距中误差(mm) 测角中误差(″) 相邻点相对中误差(mm)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限值 方位角闭合差限值(″) 导线等级
CPⅡ ≤5 400~800 5 1.8 8 1/55000 ±3.6 三等
第8.2.7条 CPⅢ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见表8.2.7。
CPⅢ平面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                    表8.2.7

控制网名称 测量方法 方向观测
中误差
距离测量
中误差
相邻点
相对中误差
CPⅢ平面控制网 自由测站边角交会 1.8″ 1.0mm 1.0mm
第8.2.8条 高程控制网分两级布设,第一级为线路水准基点控制网(基岩点、深埋水准点和普通水准点),第二级为轨道控制网(CPⅢ)。全线高程基准应采用国家85高程基准。
第8.2.9条 高程控制网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见表8.2.9。
 
高程控制网测量等级及布点要求                表8.2.9

控制网级别 测量方法 测量等级 点间距
基岩点 水准 一、二等 50km
深埋点 水准 二等 10km
普通水准点 水准 二等 2km
CPIII 水准 精密水准 50~70m
第8.2.10条 高程控制网的测量精度指标见表8.2.10。
高程控制网的测量精度指标                      表8.2.10

水准测量
等    级
每千米高差偶然中误差M 每千米高差
全中误差
MW
限  差
检测已测段高差之差 往返测高差
不符值
附合路线或
环线闭合差
左右路线
高差不符值
二等水准 ≤1.0 ≤2.0 ±6 ±4 ±4 ——
精密水准 ≤2.0 ≤4.0 ±8 ±8 ±8 ±6
注:L为水准路线长度或检测的测段长度(km)。
第三节 精测网维护和应用
第8.3.1条 应利用精测网做好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基础沉降和构筑物变形监测等工作。
第8.3.2条 承担精测网复测的单位应具备相应的工程测量资质,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符合《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相关要求。
第8.3.3条 精测网日常检查和维护由使用单位负责,并设专人建立管理台账。桩点缺失或桩位变化不能满足测量精度需要时,应结合复测进行补桩和测设。
第8.3.4条 精测网复测周期
为保证精测网稳定和精度,应对精测网进行复测。
一、 CP0、CPI、CPⅡ、CPⅢ平面控制网复测周期不宜超过3年,沉降区段的平面控制网复测周期应适当缩短。
 
二、 高程控制网复测周期:在地质条件较好、建设期沉降不大的地段,与平面控制网相同;在区域地面沉降地段、软土路基等特殊地段,不宜超过一年;在差异沉降较大的地段,复测周期应适当缩短。
第8.3.5条 精测网复测要求
一、 精测网复测宜在原网基础上进行。复测网精度等级应与原网相同,复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应与原测保持一致。
二、 平面复测后应按表8.3.5要求对成果进行评定,水准点间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之差按表8.2.10要求进行评定。
平面控制网复测限差要求                        表8.3.5

控制点 同精度复测坐标较差限差(mm) 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限差
CP0 20 ——
CPⅠ 20 1/130 000
CPⅡ 15 1/80 000
CPⅢ 3 ——
注:表中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按下式计算:
                     
    式中:△Xij=(Xj –Xi)复 –(Xj –Xi)原;
          △Yij=(Yj –Yi)复 –(Yj –Yi)原;
          △Zij=(Zj –Zi)复 –(Zj –Zi)原;
           s — 相邻点间二维平面距离或三维空间距离;
          △Xij,△Yij — 相邻点i与j间二维坐标差之差(m);
          △Zij— 相邻点i与j间Z方向坐标差之差。当只统计二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时,该值为零(m)。
 
 
 
 
 
 


第九章 维修工机具、常备材料与作业车辆停留线
第9.0.1条 无砟轨道线路维修工机具应按附录十九要求配备,辖区内有车站正线、到发线数量超过6条时,应适当增加检测、维护、照明、发电及通讯设备数量。动车段(所)线路工区的线路维修工机具参照铁道部《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线路维修规则(试行)》的规定配备。
第9.0.2条 无砟轨道线路常备材料应按附录二十要求配备。整组道岔存放地点由铁路局和铁路公司商定,报铁道部备案。
第9.0.3条 无砟道床主要维修工具和材料可按附录二十一要求配备。
第9.0.4条 维修工机具和常备材料应保持状态良好。
第9.0.5条 线路常备材料使用后应及时补充。铁路局、工务段应对线路常备材料型号、规格、存放地点和数量等建账管理。
第9.0.6条 车辆停留线设置原则:线路车间所在地设有效长260m的停留线1条、120m的停留线3条,设双线作业车库、双线检查坑,作业车库长度54m、宽度15m,检查坑长度49m;线路工区所在地设有效长260m的停留线1条、120m的停留线2条, 设双线作业车库、单线检查坑,作业车库长度54m、宽度15m,检查坑长度49m;其他车站宜设置260m的停留线1条、120m的停留线1条。为满足大修换轨需要,线路车间和工区所在地的车站到发线不能满足500m运轨车24h停留时,应至少预留1条有效长650m停留线的铺设条件。
 
 
 
 
 
 
 

附录一  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
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                                         附表1-1
线 名:       行  别:    
检查日期 检查人 里程 轨道板号 轨道板 凸形挡台 凸台周围树脂 砂浆层 底 座 伸缩缝 排水通道 备注
伤损
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
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
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
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
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
情况
伤损等级 积水
情况
                                   
                                   
                                   
                                   
                                   
                                   
                                   
                                   
                                   
                                   
                                   
注:1. “伤损情况”应注明伤损部位和尺寸(按承轨台编号记录,面向里程终点分左、右股)。
2.  以相邻两凸形挡台中心的无砟道床为一管理单元。
3.  承轨台自小里程向大里程编号,第一个承轨台为1#。
 
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                                         附表1-2
线 名:      行 别:
检查
日期
检查人 里程 轨道板号 轨道板 板间接缝 砂浆层 支承层或底座 侧向挡块 高强度挤塑板 滑动层 排水
通道
备注
伤损
情况
伤损
等级
伤损
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
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
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
情况
伤损
等级
伤损情况 伤损
等级
汲水
挤出
积水
情况
                                     
                                     
                                     
                                     
                                     
                                     
                                     
                                     
                                     
                                     
                                     
                                     
注:1.“伤损情况”应注明伤损部位和尺寸(按承轨台编号记录,面向里程终点分左、右股)。
2.  以每块轨道板及小里程端接缝的无砟道床为一管理单元。
3.  承轨台自小里程向大里程编号,第一个承轨台为1#。
 
双块式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                                         附表1-3
线 名:      行 别:
检查日期 检查人 里程 轨枕号 双块式轨枕 道床板 支承层(底座) 隔离层 排水通道 备 注
伤损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情况 伤损等级 汲水情况 积水情况
                         
                         
                         
                         
                         
                         
                         
                         
                         
                         
                         
                         
                         
                         
注:1.“伤损情况”应注明伤损部位和尺寸(面向里程终点分左、右股)。
2. 以相邻枕盒中心间的无砟道床为一管理单元。
3. 管理单元为公里-百米-枕序号(枕序号为三位数)。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                             附表1-4
线  名:        站  名:
 
检查日期 检查人 行别 道岔编号 岔枕号 岔 枕 道床板 支承层(底座) 伸缩缝 排水通道 备 注  
伤损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情况 伤损等级 伤损情况 伤损等级 积水情况  
                               
                               
                               
                               
                               
                               
                               
                               
                               
                               
                               
                               
                               
注:1. “伤损情况”应注明伤损部位和尺寸。
2.  以相邻枕盒中心间的无砟道床为一管理单元。
 
 
 
道岔区板式无砟道床伤损检查记录                                        附表1-5

线 名:     站  名:
检查日期 检查人 行别 道岔
编号
道岔板
道床板 找平层
(砂浆)层
底 座 侧向挡块 高强度挤塑板 滑动层 排水
通道
备注
伤损情况 伤损
等级
伤损情况 伤损
等级
伤损情况 伤损
等级
伤损情况 伤损
等级
伤损情况 伤损等级 汲水
挤出
积水
情况
                                   
                                   
                                   
                                   
                                   
                                   
                                   
                                   
                                   
                                   
                                   
                                   
注:1. “伤损情况”应注明伤损部位和尺寸(按承轨台编号记录)。
2.  以道岔板及岔头端接缝的无砟道床为一管理单元。

附录二  道岔检查方法及工具
一、 道岔检查工具,见附表2-1。
道岔检查工具                          附表2-1

序号 名  称 检 查 项 目
1 轨道测量仪 轨距、方向、水平、高低
2 轨距尺(道尺) 轨距、水平、查照间隔
3 支距尺 支距
4 方  尺 道岔基本轨始端、尖轨尖端对齐、岔枕垂直度
5 卷  尺 道岔部件长度、岔枕位置、间距等
6 塞  尺 钢轨间、轨底与台板间、顶铁与钢轨间缝隙
7 游标卡尺、卡钳 间距、间隔等尺寸,部件尺寸
8 1m平尺 轨顶、工作边直线度
9 2m平尺 轨顶、工作边直线度,心轨尖端抗线,降低值(配合塞尺或深度尺)
10 弦绳(绷线器) 钢轨工作边方向、轨顶高低、钢轨直线度
11 弹簧称、磁力拉环 道岔长度、钢轨长度
12 扭矩板手 螺栓扭矩
13 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 钢轨顶面轮廓,轨顶坡、降低值
14 尖轨降低值测量仪 尖轨降低值、心轨降低值
15 钢轨温度计 钢轨轨温
 
二、 道岔检查方法,见附表2-2。
道岔检查方法                          附表2-2

序号 检测项目 检测工具 检 测 方 法 示意图
1 道岔及调节器全长、轨件长度 钢卷尺、弹簧秤、磁力拉环 磁力拉环固定钢尺末端,弹簧秤拉紧端头,确认全长  
2 水  平 轨距尺、轨道测量仪 观察轨距尺气泡位置,确认水平高差  
3 高  低 弦线、钢板尺、轨道测量仪 轨顶10m弦线5m交替测量弦线至轨顶距离。轨道测量仪测量高低  
4 方  向 弦线、钢板尺、轨道测量仪 轨头侧面(正线非工作边) 10m弦线5m交替测量弦线至轨头工作边距离。轨道测量仪测量方向  
5 方正差 方尺、支距尺、钢板尺 道岔始端任意处,方尺或支距尺垂直于直股工作边,板尺测量两基本轨始端至方尺或支距尺边距离,计算差值  
6 轨  距 轨距尺、轨道测量仪 轨距尺水平放置于测量点位置处,使轨距尺垂直于轨距中心线,测量两钢轨之间最小距离  
7 尖轨与基本轨间隙 塞 尺 分别使用塞尺中合适厚度的尺片确定间隙大小  
8 直尖轨工作边直线度 弦线、钢板尺 轨头侧面(尖轨工作边)10m弦线5m交替测量弦线至工作边距离  
9 尖轨与基本轨间顶铁间隙 塞 尺 使用塞尺中合适厚度的尺片逐一反复滑塞,确认间隙大小  
10 尖轨轨底与滑床台间隙 塞 尺 使用塞尺中合适厚度的尺片逐一反复滑塞,确认间隙大小  
11 尖轨相对基本轨降低值 尖轨降低值测量仪 参见说明书  
12 转辙器部分最小轮缘槽 卡钳、钢板尺、 用卡钳在基本轨、尖轨之间滑动(16mm工作边处)确认最窄处并量出数据  
13 尖轨限位器两侧间隙偏差 宽度尺、游标卡尺 测量限位器两边间隙,确认偏差  
14 道岔导曲线支距 支距尺 使用支距尺测量各个支距点数据  
15 岔枕位置及间距偏差 卷尺、盘尺 使用盘尺、卷尺测量岔枕位置及间距  
16 尖轨轨底和辊轮及滑床台间隙 辊轮专用安装、调整、检测工具 使用专用工具进行安装,调整和检测  
17 各种螺母紧固扭矩 扭矩扳手 使用测力扭矩扳手检测相应螺栓紧固扭矩是否达标  
18 顶面轮廓(含轨顶坡、降低值) 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 使用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测试钢轨顶面轮廓、轨顶坡和降低值  
19 可动心轨辙叉咽喉宽 同序号12
20 心轨和翼轨密贴 同序号7
21 叉跟尖轨与短心轨间隙 同序号7
22 心轨各控制断面相对翼轨降低值 同序号11
23 心轨轨底与台板间隙 同序号10
24 心轨直股工作边直线度 同序号8
25 心轨轨腰与顶铁间隙 同序号9
26 叉跟尖轨轨腰与顶铁间隙 同序号9
27 护轨平直段、缓冲段、开口段轮缘槽宽度 同序号12
28 查照间隔 同序号6
29 尖轨、心轨各牵引点处开口值 同序号12
 

附录三  可动心轨单开道岔检查记录
站 名: 道岔编号: 道岔类型:
检查日期 检查项目 转辙部分 导曲线部分 辙叉部分 支距 记事
基本轨前端 尖轨尖端 尖轨中部竖切终点 尖轨最后一个牵引点 尖轨跟端 前部 中部 后部 辙叉前部 辙叉中部 查照间隔 弹性可弯中心后部 辙叉后部    
  轨距                            
                         
水平                            
                       
轨向、高低及其他  
临时补修日期及内容  
注:1/12、1/18 道岔导曲线中部直曲股轨距、水平测量1处,其他大号码道岔导曲线中部直曲股轨距、水平测量3处。
检查人:

附录四  钢轨伸缩调节器检查记录

线 别:           行 别:                调节器里程:                    调节器编号:                      调节器类型:
检查日期 检查项目 基本轨前端 尖轨尖端 尖轨中部竖切终点 尖轨跟端
  轨 距        
水 平        
轨向、高低及其他        
临时补修日期及内容        
检查人:

附录五  无缝线路、道岔及调节器钢轨位移观测记录
无缝线路钢轨位移观测记录         附表5-1
   线   行   至    区间,K    +    至K    +    ,
铺设日期         ,锁定轨温     ℃ 

观测日期 观测人 观测时间 观测轨温
(℃)
位  移  量(mm) 原因
分析
1 2 3 4 5 6 7
                                     
                                     
                                     
                                     
                                     
                                     
                                     
                                     
                                     
                                     
                                     
                                     
                                     
                                     
                                     
                                     
                                     
                                     
                                     
 
注:① 左右股以顺行车方向划分。
    ② 顺行车方向纵向位移为“+”、逆行车方向纵向位移为“-”。
    ③ 当纵向位移超过10mm时,应进行实际锁定轨温计算分析。

   无缝道岔钢轨位移观测记录                   附表5-2
线 名:                 站 名:







 
行别 道岔编号 锁定轨温
(℃)
观测轨温
(℃)
岔 前(mm) 岔 头(mm) 限位器(间隔铁)
(mm)
岔 尾(mm) 岔 后(mm) 两尖轨尖
相错量
(mm)
直 股 曲 股 直 股 曲 股


1
右股1 左股2 右股2 左股 右股 左股 右股 左股 右股 左股 右股 左股1 右股1 左股2 右股2

1
右股1 左股2 右股2  
                                                     
                                                     
                                                     
                                                     
                                                     
                                                     
                                                     
                                                     
                                                     
                                                     
注:一般情况下,表中带1的表格填写岔前后50m处位移,表中带2的表格填写岔前后200m处位移。

钢轨伸缩调节器钢轨位移观测记录             附表5-3
线 别:         行 别:    调节器里程:    调节器编号:           调节器类型:
观测
日期
观测
观测轨温(℃) 基本轨及其前部(mm) 尖轨及其后部(mm) 基本轨与尖轨相对位移
(mm)
尖轨
伸缩量
(mm)
基本轨前200m 基本轨前50m 基本轨前端 尖轨
跟端
尖轨后50m 尖轨后200m
                     
                     
                     
                     
                     
                     
                     
                     
                     
                     
                     
                     
注:本记录适用于单向调节器,双向调节器位移观测记录可参照本记录编制。
 

附录六  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记录
线 名:            起止里程:                  行 别:

位 置
(km+m)
股别   检查周期:年,检查日期:  检查周期:季度,检查日期:
磨  耗 表面剥离裂纹及掉块 钢轨擦伤 焊接接头平直度 波形磨耗 锈  蚀 其他 备注
垂磨(mm) 侧磨(mm) 长度(mm) 深度(mm) 长度(mm) 深度(mm) 轨顶面(mm/m) 轨头内侧工作面(mm/m) 谷值(mm) 波长
(mm)
轨底厚(mm) 轨腰厚(mm)    
                             
                           
                             
                           
                             
                           
                             
                           
                             
                           
                                      

附录七  伤损钢轨月报
                                                                                                 年    月

线名 正站线别 检查数 本月检查发现数(根、组、处) 累计现存数
线路(km) 道岔(组) 轻 伤 重 伤 折 断  
钢轨 道岔 钢 轨 道 岔 钢轨 道岔 轻 伤 重 伤
磨耗 擦伤 波磨 接头低塌 表面裂纹 核伤 锈蚀 焊头 磨耗 擦伤 波磨 接头低塌 表面裂纹 核伤 锈蚀 焊头 钢轨 道岔 钢轨 焊头 道岔
                                                         
                                                         
                                                         
                                                         
                                                         
                                                         
                                                         
                                                         
                                                         
                                                         
注:① 在规定的检查月份以外,亦按月填报。                                                                   填报人:
② 表中包括钢轨外观及表面伤损检查和钢轨探伤检查发现的所有伤损。                                         单  位:
③ 伤损数以根、组、处统计,原两焊头之间的定为1根,累计现存数中重伤钢轨指用夹板加固者。                           年    月    日

附录八  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
一、 WJ-7型扣件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
1. 轨距和轨向调整:松开锚固螺栓;用改道器横向挪动铁垫板,直至轨距和轨向合适;以300~350 N·m扭矩拧紧锚固螺栓。
2. 钢轨高低调整:更换绝缘缓冲垫板实现钢轨高低负调整;调高量小于10mm时,在轨下垫板下放入调高垫板,调高量超过10mm时,在铁垫板下放入调高垫板,垫入铁垫板下的调高垫板应放在铁垫板与绝缘缓冲垫板之间,总厚度不得超过20mm。高低调整量为-4mm~+26mm扣件调高垫板应按附表8-1进行设置。
WJ-7型扣件高低调整调高垫板设置(单位:mm)     附表8-1

高低调整量 绝缘缓冲垫板厚度 轨下微调垫板总厚度 铁垫板下调高垫板厚度
-4 2 0 0
-3 2 1 0
-2 2 2 0
-1 2 3 0
0 6 0 0
+1~+7 6 1~7 0
+8 6 0 8
+9~+15 6 1~7 8
+16 6 0 2×8
+17~+26 6 1~10 2×8
二、 WJ-8型扣件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
1. 轨距和轨向调整:按附表8-2更换不同号码绝缘轨距块或轨距挡板,调整钢轨左右位置。
2. 钢轨高低调整:铁垫板下调高垫板只能单副使用,不得重叠使用。钢轨调高量大于15 mm时,应采用S3型螺旋道钉。
调整量为0~30mm扣件调整:当调高量小于10 mm时,在轨下垫板下放入调高垫板,且放入的总厚度不得大于10mm。调整量超过10mm时,可在铁垫板下放入调高垫板,铁垫板下调高垫板应放在铁垫板下弹性垫板下方,总厚度不得超过20mm。
WJ-8型扣件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配置           附表8-2

单股钢轨左右位置
调整量(mm)
钢轨外侧 钢轨内侧
轨距挡板号码 绝缘轨距块号码 绝缘轨距块号码 轨距挡板号码
-5 10 11 7 4
-4 10 10 8 4
-3 10 9 9 4
-2 7 11 7 7
-1 7 10 8 7
0 7 9 9 7
+1 7 8 10 7
+2 7 7 11 7
+3 4 9 9 10
+4 4 8 10 10
+5 4 7 11 10
3. 高低调整量为-4mm~+26mm扣件调高垫板应按附表8-3进行设置。
WJ-8型扣件高低调整调高垫板设置(单位:mm)      附表8-3

高低调整量 轨下垫板厚度 轨下微调垫板总厚度 铁垫板下调高垫板厚度
-4~-1 2~5 0 0
0 6 0 0
+1~+6 6 1~6 0
+7~+10 3~6 0 10
+11~+16 6 1~6 10
+17~+20 3~6 0 20
+21~+26 6 1~6 20
三、 300-1型扣件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
1. 轨距和轨向调整:按附表8-4更换不同规格轨距挡板,调整钢轨左右位置。
2. 钢轨高低调整:通过嵌入调高垫板Ap20-6、Ap20-10、Zw692轨垫或Ap20S钢制调高垫板进行调整,并根据高低调整量选择相应长度螺栓。
3. 高低调整量为-4mm~+26mm扣件调高垫板应按附表8-5进行设置。
300-1型扣件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配置            附表8-4

单股钢轨左右位置调整量(mm) 钢轨外侧轨距挡板 钢轨内侧轨距挡板
-8 Wfp15+8 Wfp15-8
-7 Wfp15+7 Wfp15-7
-6 Wfp15+6 Wfp15-6
-5 Wfp15+5 Wfp15-5
-4 Wfp15+4 Wfp15-4
-3 Wfp15+3 Wfp15-3
-2 Wfp15+2 Wfp15-2
-1 Wfp15+1 Wfp15-1
0 Wfp15 Wfp15
+1 Wfp15-1 Wfp15+1
+2 Wfp15-2 Wfp15+2
+3 Wfp15-3 Wfp15+3
+4 Wfp15-4 Wfp15+4
+5 Wfp15-5 Wfp15+5
+6 Wfp15-6 Wfp15+6
+7 Wfp15-7 Wfp15+7
+8 Wfp15-8 Wfp15+8
300-1型扣件高低调整调高垫板设置(单位:mm)      附表8-5
高低调整量 轨垫厚度
(Zw 692-x)
塑料调高垫板厚度
( AP20-x)
钢制调高垫板厚度
(AP20S)
螺旋道钉长度
(Ss36)
-4~-1 1 × 2~5     230
0 1 × 6    
+ 1~+ 2 1 × 7~8    
+3~+ 8 1 × 3~8 1 × 6  
+ 9~+ 12 1 × 5~8 1 × 10  
+ 13~+ 14 1 × 7~8 2 × 6  
+ 15~+ 18 1 × 5~8 1 × 10 + 1 × 6   240
+ 19~+ 22 1 × 5~8 2 × 10   250
+23~+ 26 1× 3~6 1 × 6 1 × 20
四、 SFC扣件轨道几何尺寸调整作业方法
1. 轨距和轨向调整:松开锚固螺栓;用改道器横向挪动铸铁底板调整轨距和轨向。在不旋转锯齿垫片时,横向调整步长为3mm,锯齿垫片旋转180度后,每格可横向移动1.5mm。调整量小于1.5mm时,铸铁底板应采用无级方式进行微调;以150~200N·m扭矩拧紧锚固螺栓。
2. 钢轨高低调整:在铸铁底板和耦合垫板之间放入不同厚度搭配的调高垫板进行钢轨高低调整。
(1)高低调整量为-2mm~6mm时,扣件调高垫板(标准搭配形式和可替代的搭配形式)应按附表8-6进行设置。
SFC扣件高低调整时调高垫板设置(单位:mm)       附表8-6

调高量 标准搭配形式 可替代的搭配形式
耦合垫板 HDPE调高垫板 耦合垫板 HDPE调高垫板 镀锌钢板
-2~0 2~4        
0 4        
0.5 2+2.5        
1 2 3 4   1
1.5 2.5 3 3.5   2
2 3 3 4   2
2.5 3.5 3 3.5   1+2
3 4 3 4   1+2
3.5     3.5 3 1
4     4 3 1
4.5     3.5 3 2
5     4 3 2
5.5     3.5 2×3  
6     4.0 2×3  
(2)高低调整量为6.5mm~30mm时,扣件调高垫板应按附表8-7进行设置。
 
SFC扣件高低调整时调高垫板设置(单位:mm)       附表8-7

调高量 垫板搭配方式 钢 板 备  注
LDPE耦合垫板 HDPE调高垫板
6.5~8 2.5~4 3+5     安装和维护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搭配,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钢板和HDPE调高垫板均应安放在LDPE耦合垫板之上。
(2)铸铁底板下所有垫板总数量不得超过3块。
(3) LDPE耦合垫板采用1块(调高0.5mm时,采用2块)。
8.5~9.5 2.5~3.5 10  
10 4 5+5  
10.5 3.5 10 1
11~13 2~4 3+10  
13.5~15 2.5~4 10+5  
15.5 3.5 15 1
16~18 2~4 3+15  
18.5~20 2.5~4 20  
20.5 3.5 20 1
21~23 2~4 3+20  
23.5~24.5 2.5~4 25  
25 4 25  
25.5 3.5 25 1
26~28 2~4 3+25  
28.5~30 2.5~4 30                        
(3)铸铁底板下插入垫板(含耦合垫板在内)不得超过3块,且耦合垫板总厚度不得大于4.5mm。
(4)当垫板(含调高垫板和耦合垫板)叠加总厚度超过15mm时,应采用相应长度螺栓。
 

附录九  无砟道床结构损坏修复作业
一、 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
1. 轨道板损坏更换作业
轨道板损坏严重,采取其他措施无法保证无砟轨道稳定性和平顺性时,必须更换轨道板。轨道板更换可按以下工艺进行施作:
(1) 松开受损轨道部位附近一定范围的扣件,切断钢轨。
(2) 清除凸形挡台周围树脂。
(3) 在轨道板侧面吊装孔(8个)位置安装起吊装置,利用起吊设备将失效轨道板清除。
(4) 清除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清理凸形挡台侧面,保证底座表面及凸形挡台侧面清洁。
(5) 运输、铺设新轨道板,按无砟轨道施工相关技术要求,精调轨道板状态,并固定。
(6) 采用模筑法灌注固化速度较快、力学性能与充填层材料性能相当的砂浆材料。
(7) 安装树脂灌注袋,灌注凸形挡台周围树脂。
(8) 根据设计锁定轨温要求,锁定线路。
(9) 轨道状态精调,恢复线路。
2.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失效更换作业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损坏严重,采取修补措施无法保证轨道板稳定性和行车平稳性时,必须重新灌注充填层。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更换可按以下工艺进行施作:
(1) 清除受损部位凸形挡台周围树脂。
(2) 松开受损部位一定范围的扣件。
(3) 利用轨道板侧面吊装孔(8个),安装起吊装置,将钢轨和轨道板抬升至适当高度,分离轨道板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
(4) 清除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及凸形挡台侧面,并保证底座表面及凸形挡台侧面清洁。
(5) 精调轨道板状态,并固定。
(6) 采用模筑法灌注固化速度较快、力学性能与充填层材料性能相当的砂浆材料。
(7) 安装树脂灌注袋,灌注凸形挡台周围树脂。
(8) 钢轨就位,安装扣件,轨道状态精调,恢复线路。
二、 CRTSⅡ型板式无砟道床
1. 无砟道床损坏修复作业
轨道板或砂浆充填层损坏严重,采取其他措施无法保证无砟轨道稳定性和平顺性时,经论证后,可实施道床修理作业。道床修理作业应选择在接近轨道板施工铺设时温度条件下进行,道床修理可按以下工艺进行施作:
(1) 利用锚固筋将受损轨道结构两端一定数量的轨道板与支承层或底座板进行锚固,锚固筋的数量和布置根据轨道板施工时的纵连锁定温度、维修作业期间的温度计算确定。
(2) 松开受损部位一定范围的扣件,切断钢轨。
(3) 使用混凝土切割机,在轨道板宽接缝的接缝处进行切割,采用凿子、风镐等工机具清除板间接缝混凝土,拆除张拉锁件。
(4) 采用专用索锯,沿线路纵向,水平切割轨道板与砂浆结合面,分离轨道板与砂浆层。
(5) 将受损轨道板、砂浆层清运出现场,并将支承层或底座板表面清理干净。
(6) 运输、铺设新轨道板,精调并固定。
(7) 采用模筑法灌注固化速度较快、力学性能与充填层材料相当的修补材料。
(8) 用快凝混凝土浇筑窄接缝。
(9) 安装张拉锁件,按规定扭矩纵向连接轨道板,
(10) 接缝两侧支立模板,并用夹具固定,防止漏浆。
(11) 采用C55微膨胀早强混凝土封闭宽接缝,洒水覆盖养护或喷洒养护剂。
(12) 按设计锁定轨温要求锁定线路。
(13) 轨道状态精调,恢复线路。
2. 梁端高强度挤塑板损坏更换作业
采取其他处理措施无法保证高强度挤塑板正常工作状态时,应进行更换。挤塑板更换可按以下工艺进行施作:
(1) 材料准备:新挤塑板、薄膜、粘结剂、树脂等。
(2) 机具准备:除尘器、注浆机等。
(3) 采取措施从轨道两侧将挤塑板取出,并用高压风将内部清理干净。
(4) 梁面滚刷粘结剂,将新挤塑板表面覆盖一层薄膜,并放入。
(5) 密闭底座板与挤塑板周边,压注树脂材料,充填空隙。
(6) 作业环境要求:5~30℃。
三、 双块式无砟道床
1. 对于双块式轨枕松动,应及时维修,视严重程度,可采用裂缝注浆、更换轨枕或在轨枕间安装特殊扣件等方法进行处理。
2. 如双块式轨枕两螺栓孔间纵裂引起的纵向裂缝、承轨面和挡肩交界处横向裂缝宽度大于1.0mm、或挡肩面破损长度超过挡肩长度的1/2,则判定为挡肩失效,应及时维修,可采用更换轨枕或在轨枕间安装特殊扣件等方法进行处理。
3. 双块式轨枕损坏更换作业
双块式轨枕松动、挡肩失效或扣件调整量用到极限,采取其他措施不能保证无砟轨道稳定性和行车平稳性时,应更换双块式轨枕,双块式轨枕更换可按以下工艺施作:
(1) 松开扣件,提升钢轨至一定高度。
(2) 采用混凝土切割锯或其他措施,将损坏的轨枕从混凝土道床板中取出,轨枕底部应凿出不小于25mm深的空间。
(3) 对于纵向钢筋穿过双块式轨枕钢筋桁架的无砟轨道结构,切断钢筋并使伸至相邻轨枕盒的连接钢筋裸露出来。
(4) 对裸露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对连接钢筋表面除锈处理后,清理轨枕盒内松散颗粒及灰尘。
(5) 放入新双块式轨枕,选择合适长度、直径的钢筋,将其焊接到裸露道床板纵向连接钢筋上。
(6) 用螺杆调节器支撑双块式轨枕,钢轨就位,安装扣件。
(7) 精细调整轨排标高和左右位置,并固定。
(8) 对裸露混凝土面进行润湿处理,注入低收缩性、早强、粘结性能和流动性较好的砂浆材料。砂浆从轨枕一侧注入,直至填满整个开凿面。
(9) 将砂浆面刮平,与相邻道床板表面平齐,并打扫干净。
(10) 灌注砂浆养护,强度达到30MPa及以上后,恢复线路。
4. 路基和隧道地段道床板损坏修理作业
道床板结构损坏严重或连续3个及以上双块式轨枕伤损失效,采取其他措施无法保证轨道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时,应成段更换道床板。道床板更换作业应选择在接近道床板施工时温度条件下进行,可按以下工艺施作:
(1) 利用锚固筋,将受损道床板两端的相邻道床板与支承层进行锚固。锚固筋的数量和布置根据伤损情况、维修作业期间温度等确定,锚固筋直径一般为25 mm(道床板上钻孔直径40 mm),长度 400~500mm,保证伸入支承层的锚固深度不得小于250mm。
(2) 松开受损道床板部位扣件,切割钢轨。
(3) 利用混凝土切割锯对受损道床板进行切割,从更换部分最后一根轨枕旁切割开,切割深度为道床板厚度。
(4) 分离道床板与支承层,将受损道床板起吊运走。
(5) 凿开相邻道床板混凝土,露出纵向钢筋长度不得小于700mm,并进行除锈处理。
(6) 对裸露支承层表面和道床板混凝土进行凿毛,清理松散颗粒及灰尘。
(7) 根据设计要求布设钢筋,纵向钢筋与两端露出的钢筋焊连,搭接长度不得小于700mm,焊接长度不得小于200mm,并做好钢筋绝缘处理。
(8) 利用螺杆调节器支撑双块式轨枕,铺设钢轨,安装扣件,精细调整轨排几何状态后固定。
(9) 支立模板,对支承层及四周混凝土表面进行润湿处理,在新旧混凝土接触面涂刷一层界面剂。
(10) 根据施工时间要求,浇筑低收缩性、早强和抗裂性好的C40混凝土。
(11) 将混凝土振捣密实后,刮平新浇筑的道床板表面,与相邻道床板表面平齐,并清理干净施工现场。
(12) 混凝土养护,初凝后拆除支承螺杆。
(13) 混凝土强度达到30MPa以上后,根据设计锁定轨温,与相邻钢轨焊连,精调轨道状态,拆除模板,恢复线路。
 
 
 
 
 
 
 
 
 
 
 
 
 
 
 
 
 
 
附录十  无砟道床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
根据无砟轨道结构特点、无砟道床混凝土裂缝性质和裂缝伤损等级,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可分为表面封闭法、无压注浆法和低压注浆法,三种修补方法可按以下要求进行施作。
一、 表面封闭法
1. 修补材料
(1) 用于表面封闭的涂层材料宜采用聚合物水泥基材料,其主要性能应满足附表10-1要求。
(2) 底涂材料可采用高聚合物乳液含量的聚合物水泥基材料。
表面封闭涂层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0-1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表干时间 h ≤2 GB/T 16777
2 拉伸强度(7d) MPa ≥2 GB/T 16777
3 断裂伸长率(7d) % ≥100 GB/T 16777
4 人工气候老化(720h)   无裂纹及变形 GB/T 19250
5 耐碱性(碱处理,拉伸强度保持率) 60~150 GB/T 16777
6 不透水性(0.3MPa,30min)   不透水 GB/T 16777
7 粘结强度(7d) MPa ≥1.5 GB/T 16777(A法)
注:1.  涂层材料颜色应尽量与混凝土颜色相近
    2.  GB/T 16777《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
    3.  GB/T 19250《聚氨酯防水涂料》
2. 主要修补工机具
钢丝刷、真空吸尘器、计量工具、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等。
3. 修补工艺
(1) 使用钢丝刷将裂缝表面两侧刷毛,用真空吸尘器清除灰尘等杂物。当裂缝内有明水时,应采用热风机等将裂缝处吹干。
(2) 称量并配制表面封闭用修补材料,采用手持式搅拌机或专用搅拌器将修补材料搅拌均匀。
(3) 沿裂缝表面涂刷一层底涂材料。
(4) 待底涂材料表干后,涂刷表面封闭用涂层材料,涂刷3遍以上,以涂层厚度达到300μm以上为宜。每遍涂刷都要等到上遍涂层材料表干后再涂,且两次涂刷方向相互垂直。
(5) 在大风干燥等条件下适当采取薄膜覆盖等方法养护,防止涂层材料失水过快导致涂层开裂。
4.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二、 无压注浆法
1. 修补材料
无压注浆法修补混凝土裂缝宜采用低粘度树脂材料。低粘度树脂材料性能应满足附表10-2要求。
2. 主要修补机具
手动双组份注浆器、电热吹风机、真空吸尘器、角磨机等。
3. 修补工艺
(1) 用真空吸尘器清除裂缝内杂物。
(2) 采用电热吹风机去除裂缝内水分。
(3) 沿裂缝两侧制作注浆围挡,防止浆体污染混凝土表面。
(4) 采用手动双组份注浆器向裂缝内注入低粘度树脂材料。灌注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树脂渗透情况,并及时补注修补材料直至注满。
(5) 修补材料固化后,去除裂缝围挡,将裂缝表面多余树脂材料打磨平整。
(6) 在裂缝表面涂刷裂缝封闭材料,其修补材料及工艺与上述“表面封闭法”相同。
4.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低粘度树脂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0-2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粘   度 mPa·s ≤50 GB/T 2794
凝胶时间 min ≤30 GB/T 7193
2 拉伸强度 MPa ≥6 (2h)
≥14(24h)
≥20(7d)
GB/T 2567
3 抗压强度 MPa ≥10 (2h)
≥20 (24h)
≥30(7d)
JC/T 1041
4 断裂伸长率(7d) % ≥2 GB/T 2567
5 收缩率(7d) % ≤2 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 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 1033.1),计算得出
6 粘结强度(7d) MPa ≥5 JC/T 1041
 注:1. GB/T 2794《胶粘剂粘度的测定》
     2. GB/T 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3. GB/T 2567《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
     4. JC/T 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5. GB/T 13354《液态胶粘剂密度的测定方法 重量杯法》
6. GB/T 1033.1《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三、 低压注浆法
1. 修补材料
(1) 低压注浆法修补混凝土裂缝宜采用性能满足附表10-3要求的树脂材料。
(2) 封缝材料可采用聚合物快硬水泥浆、专用封缝材料或专用封缝带等。
2. 主要修补机具
注浆器、注浆嘴、钢丝刷、真空吸尘器、打磨器等。              
 
 
低压注浆法修补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0-3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粘   度 mPa·s ≤200 GB/T 2794
2 凝胶时间 min ≤60 GB/T 7193
3 拉伸强度 MPa ≥6(2h)
≥14(24h)
≥20(7d)
GB/T 2567
4 抗压强度 MPa ≥10(2h)
≥30(24h)
≥60(7d)
JC/T 1041
4 断裂伸长率(7d) % ≥2 GB/T 2567
5 收缩率(7d) % ≤2 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 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 1033.1),计算得出
6 粘结强度(7d) MPa ≥5 JC/T 1041
注: 1. GB/T 2794《胶粘剂粘度的测定》
     2. GB/T 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3. GB/T 2567《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
     4. JC/T 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5. GB/T 13354《液态胶粘剂密度的测定方法 重量杯法》
6. GB/T 1033.1《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3. 修补工艺
(1) 使用钢丝刷清洁裂缝区域表面,用真空吸尘器清除周围杂物。
(2) 采用封缝材料封闭裂缝,封闭过程中留出注浆孔和排气孔。
(3) 通过注浆器向裂缝内注入修补材料,直至注满为止。
(4) 当修补材料固化后,去除封缝材料,并将裂缝表面打磨平整。
(5) 在裂缝表面涂刷裂缝封闭材料,其修补材料及工艺与上述“表面封闭法”相同。
4.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附录十一  无砟道床混凝土缺损修补方法
一、 修补材料
1. 混凝土缺损修补可采用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1-1要求。
               混凝土缺损修补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1-1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抗折强度 MPa ≥5(2h)
≥6(24h)
≥8(7d)
≥10(28d)
JTJ/T 271
2 抗压强度 MPa ≥10(2h)
≥20(24h)
≥40(7d)
≥50(28d)
JTJ/T 271
3 收缩率(28d) % ≤0.2 DL/T 5126
4 粘结强度(28d) MPa ≥2.5 DL/T 5126
注:1.  JTJ/T 271《港口工程混凝土粘接修补技术规程》
    2.  DL/T 5126《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规程》
2.  底涂材料可选用粘度较低的树脂或聚合物水泥净浆。
二、 主要修补工机具
切割机、真空吸尘器、计量工具、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抹子、铲刀、打磨器等。
三、 修补工艺
1. 将结构受损处松散混凝土和骨料颗粒凿除,并采用真空吸尘器清理缺损区域碎屑、灰尘等杂物。
2. 如有钢筋露出,对钢筋进行除锈、防锈处理,分次涂刷防锈剂。
3. 根据需要,在混凝土破损部位支立模板。
4. 在修补混凝土暴露面涂刷底涂材料。
5. 计量并配制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
6. 向混凝土缺损部位灌注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水泥砂浆。
7. 待砂浆硬化后,拆除模板,将砂浆修正磨平。
四、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附录十二  轨道板锚穴封端脱落修补方法
一、 修补材料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预应力混凝土轨道板锚穴封锚脱落修补材料包括:修补砂浆、界面剂和养护剂,其中修补砂浆性能应满足附表12-1要求,界面剂性能应符合《混凝土界面处理剂》(JC/T 907-2002)要求,养护剂性能应符合《水泥混凝土养护剂》(JC901-2002)要求。
            锚穴封端脱落修补砂浆性能指标                  附表12-1

序号 项 目 单 位 性能要求 检测方法
1 抗压强度 MPa ≥30(2h)
≥60(7d)
GB/T 17671
2 抗折强度 MPa ≥3(2h)
≥9(7d)
GB/T 17671
3 抗渗性能   ≥P20 DL/T 5126
4 收 缩 率 % ≤0.02 DL/T 5126
5 氯离子总含量   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 铁道部科技司《客运专线铁路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混凝土轨道板暂行技术条件》
 注: 1. GB/T 1767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2. DL/T 5126《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规程》
二、 主要修补工机具
真空吸尘器、搅拌机、多功能空气锤、盛料容器、称量工具等。
三、 修补工艺
1. 清除锚穴内原有砂浆残渣,对锚穴内壁进行凿毛,并采用真空吸尘器清除孔内杂物。
2. 按比例称取修补砂浆,采用搅拌机搅拌均匀。
3. 对锚穴内壁喷涂界面剂。
4. 将修补砂浆放入锚穴内,采用多功能空气锤进行封堵成型。
5. 封堵成型完毕后,在封锚砂浆表面喷涂养护剂。
四、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附录十三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伤损修补方法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伤损形式主要包括:砂浆层与轨道板间离缝、砂浆层缺损掉块及砂浆层裂缝等,针对三种伤损形式,可分别采用如下修补方法进行施作。
一、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离缝伤损修补方法
1. 修补材料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离缝伤损修补宜采用树脂材料,其主要性能应满足附表13-1要求。
                 砂浆离缝伤损修补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3-1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凝胶时间 min ≤40 GB/T 7193
2 拉伸强度(7d) MPa ≥20 GB/T 2567
3 抗压强度 MPa ≥6(2h)
≥20(24h)
≥30(7d)
铁道部科技司《客运专线铁路CRTS 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暂行技术条件》
4 弹性模量(7d) MPa 100~300
5 断裂伸长率(7d) % ≥2 GB/T 2567
6 收 缩 率 % ≤8 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 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 1033.1),计算得出
7 干粘结强度(7d) MPa ≥2 JC/T 1041
8 潮湿基面粘结强度(7d) MPa ≥1.5 JC/T 1041
注:1. GB/T 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2. GB/T 2567 《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
3. GB/T 13354《液态胶粘剂密度的测定方法 重量杯法》
4. GB/T 1033.1《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5. GB/T 19250《聚氨酯防水涂料》
6. JC/T 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2. 主要修补工机具
手持搅拌器(2300r/min,540W)、压力灌浆机、泡沫密封条等。
3. 修补工艺
(1) 清理砂浆离缝处杂物,保证分离面清洁。
(2) 使用泡沫密封条将离缝部位进行封堵,防止修补材料渗漏。
(3) 准备修补材料,按规定的配合比,配制并采用手持搅拌器搅拌树脂材料,使用压力灌浆机进行树脂材料灌注(压力保持在0.2MPa),同时观察树脂渗漏情况,以灌注最高密封端出现溢流即灌注饱满。
(4) 灌注完成后约1h,拆除泡沫密封条,检查灌注饱满和固化程度,如不饱满,应重新灌注。
(5) 砂浆侧面修正,清理施工现场。
4.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二、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缺损掉块修补方法
1. 修补材料
砂浆层缺损掉块修补宜采用树脂砂浆材料,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3-2要求。
砂浆层缺损掉块修补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3-2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树脂凝胶时间 min ≤30 GB/T 7193
2 抗压强度 MPa ≥2(2h)
≥3(24h)
铁道部科技司《客运专线铁路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暂行技术条件》
3 弹性模量(28d) MPa 100~300
4 收缩率(28d) % ≤0.2 DL/T 5126
5 粘结强度(28d) MPa ≥1.5 JC/T 1041
注:1. GB/T 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2. DL/T 5126《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规程》
3. JC/T 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2. 主要修补工机具
电镐、模板、振捣器、搅拌机、钢丝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燃烧器等。
3. 修补工艺
(1) 清理缺损、掉块处砂浆碎块和杂物,凿到新砂浆表面,清理后,烘烤干燥。
(2) 根据缺损面积大小,选择模板法或无模板法进行修补。
采用模板法时,首先支立模板,配制并搅拌树脂砂浆,灌注树脂砂浆至缺损位置,待树脂砂浆硬化后拆除模板。
采用无模板法时,配制并搅拌树脂砂浆,将树脂砂浆填入缺损位置,采用振捣器将其振捣密实。
(3) 砂浆侧面修正,清理施工现场。
4.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三、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裂缝伤损修补方法
1. 修补材料
砂浆层裂缝伤损修补宜采用树脂材料,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3-3要求。
砂浆层裂缝伤损修补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3-3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凝胶时间 min ≤30 GB/T 7193
2 粘    度 mPa·s ≤100 GB/T 2794
3 拉伸强度 MPa ≥6(2h)
≥15(24h)
≥20(7d)
GB/T 2567
4 抗压强度 MPa ≥6(2h)
≥20(24h)
≥30(7d)
铁道部科技司《客运专线铁路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暂行技术条件》
5 断裂伸长率(7d) % ≥2 GB/T 2567
6 收缩率(7d) % ≤2 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 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1033.1),计算得出
7 粘结强度(7d) MPa ≥3 JC/T 1041-2007
注:1. GB/T 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2. GB/T 2794《胶粘剂粘度的测定》
    3. GB/T 2567 《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
4. GB/T 13354《液态胶粘剂密度的测定方法 重量杯法》
5. GB/T 1033.1《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6. JC/T 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2. 主要修补机具
搅拌机、灌浆机等。
3. 修补工艺
(1) 对砂浆裂缝处进行清理,并保持裂缝干燥。
(2) 从侧面浸润或压注树脂修补材料,直到砂浆裂缝完全充填,进行封闭处理。
(3) 砂浆侧面修正,清理施工现场。
4.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附录十四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凸形挡台周围树脂伤损修补方法
一、 修补材料
凸形挡台周围树脂伤损修补宜采用聚氨酯类材料,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4-1要求。
凸形挡台周围树脂修补用聚氨酯类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4-1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凝胶时间 min ≤120 GB/T 7193
2 粘    度 Pa·s ≤1 GB/T 2794
3 剪切强度 MPa ≥0.5(2h)
≥1(24h)
≥2(7d)
铁道部科技司《客运专线铁路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凸形挡台填充聚氨酯树脂(CPU)暂行技术条件》
4 弹性系数(7d) kN/mm 10±2
5 收 缩 率(7d) % ≤1 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1033.1),计算得出
6 粘结强度(7d) MPa ≥0.5 JC/T 1041
注:1. GB/T 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2. GB/T 2794《胶粘剂粘度的测定》
    3. GB/T 13354《液态胶粘剂密度的测定方法 重量杯法》
4. GB/T 1033.1《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5. JC/T 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二、 主要修补工机具
钢凿、钢丝刷、无油空气喷嘴、树脂灌注设备等。
三、 修补工艺
1. 清理树脂伤损处,保证伤损凿开面清洁。
2. 充填树脂材料,直到离缝、裂缝或缺损处完全充填。
3. 表面修整,清理现场。
四、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附录十五  无砟道床混凝土伸缩缝、支承层裂缝伤损修补方法
一、 修补材料
混凝土伸缩缝、支承层裂缝伤损修补宜采用弹性聚氨酯树脂材料,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5-1要求。
混凝土伸缩缝、支承层裂缝伤损修补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5-1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凝胶时间 min ≤30 GB/T 7193
2 粘    度 mPa·s ≤5000 GB/T 2794
3 拉伸强度 MPa ≥1(2h)
≥2(24h)
≥3(7d)
GB/T 16777
4 断裂伸长率(7d) % ≥100 GB/T 16777
5 收 缩 率(7d) % ≤1 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1033.1),计算得出
6 粘结强度(7d) MPa ≥1.5 JC/T 1041
注:1. GB/T 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2. GB/T 2794《胶粘剂粘度的测定》
    3. GB/T 16777《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
4. JC/T 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二、 主要修补工机具
手动注浆器、钢丝刷、真空除尘器等。
三、 修补工艺
1. 使用钢丝刷、真空吸尘器等清洁裂缝内杂物。
2. 采用胶带封闭两侧缝隙。
3. 采用手动注浆器向伸缩缝中注入修补材料,直至注满。
4. 待修补材料固化后,去除两侧封闭胶带;修正磨平凸出部位。
四、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附录十六  CRTSⅡ型板式轨道板间连接处离缝伤损修补方法
一、 修补材料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板间宽接缝混凝土与轨道板离缝伤损修补宜采用有机硅树脂材料,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6-1的要求。
宽接缝混凝土与轨道板离缝修补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6-1

序号 项 目 单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表干时间 min ≤45 GB/T 13477
2 失粘(固化)时间 h ≤3
3 流动度 mm 0
4 弹性恢复率 % ≥80
5 拉伸模量 23℃ MPa ≤0.3
-20℃ ≤0.3
6 拉伸量(-10℃) mm ≥65
7 与混凝土粘结面积   粘结丧失面积不大于20%,胶体内聚有局部破坏
8 拉伸强度 无处理 MPa ≤0.4
热老化(80℃,168h) ≤0.8
紫外线(300W,168h,41℃) ≤0.8
浸水(4d) ≤0.4
9 伸长率 无处理 % ≥400
热老化(80℃,168h) ≥300
紫外线(300W,168h,41℃) ≥300
浸水(4d) ≥400
10 质量损失率 % ≤6
注: GB/T 13477 《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
二、 主要修补工机具
手动注浆器、钢丝刷、真空除尘器等。
三、 修补工艺
1. 使用钢丝刷、真空吸尘器等清洁离缝内杂物,并保持裂缝内部干燥。
2. 采用铲刀等工具将有机硅树脂修补材料压入离缝内部20mm以上。
3. 待修补材料固化后,表面修整,清理现场。
四、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附录十七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砂浆层伤损修补方法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伤损形式主要包括:砂浆层与轨道板间离缝、砂浆层缺损掉块及砂浆层裂缝等。针对三种伤损形式,可分别采用如下修补方法进行施作。
一、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离缝伤损修补方法
1. 修补材料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离缝伤损修补宜采用低粘度树脂材料,其性能应满足附表17-1要求,离缝封边处理宜采用离缝封边材料或封边带,其中离缝封边材料性能应满足附表17-2要求。
砂浆离缝修补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7-1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粘    度 mPa·s ≤100 GB/T 2794
2 凝胶时间 min ≤30 GB/T 7193
3 拉伸强度 MPa ≥6(2h)
≥10(24h)
≥15(7d)
GB/T 2567
4 抗压强度 MPa ≥15(2h)
≥20(24h)
≥30(7d)
JC/T 1041
5 断裂伸长率(7d) % ≥2 GB/T 2567
6 收 缩 率(7d) % ≤2 通过测量液态密度(GB/T13354)和成型硬化物的密度(GB/T1033.1),计算得出
7 粘结强度(7d) MPa ≥3 JC/T 1041
注:1. GB/T 2794《胶粘剂粘度的测定》
2. GB/T 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3. GB/T 2567 《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
4. JC/T 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5. GB/T 13354《液态胶粘剂密度的测定方法 重量杯法》
6. GB/T 1033.1《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封边材料性能要求                     附表17-2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粘    度 mPa·s ≥20000 GB/T 2794
2 凝胶时间 min ≤20 GB/T 7193
3 粘结强度 MPa ≥0.5 JC/T 1041
注:1. GB/T 2794《胶粘剂粘度的测定》
2. GB/T 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3. JC/T 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2. 主要修补工机具
钢丝刷、真空除尘器、注浆器(泵)等。
3. 修补工艺
(1) 使用钢丝刷、真空除尘器或压缩空气等清洁离缝区域表面。
(2) 用砂浆离缝封边材料或封边带封边,封边时留出注浆口和排气孔。
(3) 按规定的配合比制备修补树脂材料。采用注浆器(泵)将修补材料从注浆口注入离缝区域,直至注满。
(4) 修补材料固化以后,拆除封边材料或封边带,检查灌注饱满程度,如不饱满,应重新灌注。
(5) 砂浆侧面修正,清理施工现场。
4.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二、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缺损掉块修补方法
1. 修补材料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缺损掉块修补宜采用树脂砂浆材料,其性能指标应满足附表17-3要求。
 
砂浆缺损修补用树脂砂浆性能要求              附表17-3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可使用时间(树脂) min ≥10 粘度达到40 Pa·s的时间
2 凝胶时间(树脂) min ≤60 GB/T 7193
3 抗压强度 MPa ≥2(2h)
≥10(24h)
≥15(7d)
铁道部科技司《客运专线铁路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暂行技术条件》
4 弹性模量(28d) MPa 7000~10000
5 收缩率(28d) % ≤0.2 DL/T 5126
6 粘结强度(28d) MPa ≥2 JC/T 1041
注:1. GB/T 7193《不饱和聚酯树脂试验方法》
2. DL/T5126 《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规程》
3. JC/T 1041《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2. 主要修补工机具
电镐、加热器、搅拌机、振捣器、垫块、铲子、桶、刷子等。
3. 修补工艺
(1) 采用电镐修凿、清除劣化伤损的砂浆充填层,并向内修凿约100mm。
(2) 清理修凿产生的碎片、残渣等。
(3) 如修凿部位残留水分,采用加热器干燥修凿部位。
(4) 为保证修补材料与基体可靠粘结,可在修凿部涂敷底漆。
(5) 根据缺损尺寸,选择是否支立模板。
(6) 按配比准确称量树脂材料、石英砂等,采用手持式搅拌机使修补材料混合均匀。
(7) 根据缺损面积大小,选择模板法或无模板法进行修补。
对于无模板法,用铲子将混合均匀的树脂砂浆放入修补处。并用振捣器将修补砂浆振捣密实。
对于模板法,首先支立模板,将修补材料灌入缺损部位,直至灌注饱满。待修补材料固化后,拆除模板。
(8) 砂浆侧面修正,清理施工现场。
4. 环境要求
施工适宜温度5~30℃,雨雪天不得施工。
三、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裂缝修补方法
修补材料、工机具及工艺参照附录十“无砟道床混凝土裂缝修补方法”中的“表面封闭法”。

附录十八  线路设备状态评定统计报告
年度



线



(km)
评定质量
(km)
其中单项失格
(km)
不 良 分 数(分)


















轻伤轨 重伤轨














线



                                 
                                 
                                 
                                 
                                 
                                 
注:①“段、线名”栏先填写各工务段名,后填写各线名(或另用一张)。                                               填报人:
② 合格率指优良加合格占评定数的百分比。                                                                     单  位:
③ 另附正线钢轨使用情况统计表。
④ 无砟道床状态评定根据本段范围内的无砟轨道结构形式分类统计。                                                年   月   日

附录十九  无砟轨道线路维修工机具
序 号 设备名称 单位 车间 工区 铁路局 备 注
交通运输设备
1 生产抢修指挥车 1     乘座:5人
2 小型客货两用车 1 1    
3 工程车 1 2   14座
4 轨料运输车组
(含工务重型轨道车2辆,液压抢修机具1套,4t平板车起重机2台,钢轨转向架4套,25m钢轨吊具2套,50m钢轨吊具2套,18号道岔辙叉吊具2套)
1     山区、高原和严寒地区,每个工区配备1组,车间不再配备。租用60吨级路用提速平车2辆,其他大号码道岔辙叉吊具按需要另配
检测设备
5 轨道测量仪 4      
6 轨道检查仪 1  1   精度:0级
7 数显式道尺 2 5   精度:0级
8 降低值测量仪 1      
9 里氏硬度计 1      
10 准直仪或其他无缝线路位移观测设备 2      
11 锁定轨温测试仪 1      
12 钢轨轮廓(磨耗)测量仪 1      
13 钢轨探伤仪 6      
14 焊缝探伤仪 12      
15 钢轨平直度测量仪 1  1    
16 裂缝宽度测量仪    2    
17 车载式线路检查仪     6 配属动车组的铁路局 
18 便携式线路检查仪 4    2  
19 电子水准仪 3      
20 1m长平直尺及塞尺 3 2    
21 数显式扭矩扳手 2     精度1%
22 绷线器(弦绳) 3 2    
23 钢轨温度计 3 3    
24 钢轨伸缩调节器专用方向测量尺   1    
25 数显游标卡尺 1 1    
26 深度尺 1 1    
维护设备
27 铝热焊成套设备 1     含加热器、对正设备、拉伸器、焊缝推瘤设备等
28 撞轨器及卡具 4      
29 气割工具   2    
30 内燃切轨机   2    
31 内燃钻孔机   2    
32 机动双头螺栓扳手   10    
33 扭矩扳手   10    
34 内燃仿形打磨机   1    
35 内燃道岔打磨机   1    
36 翼轨打磨机   1    
37 钢轨精磨机   1    
38 轴向砂轮机   2    
39 角向磨光机   2    
40 液压直轨器   1    
41 液压起道器   10    
42 液压改道器   4    
43 运轨小车   1    
44 道岔专用维修工具   3   如辊轮、弹性夹、拉簧等专用安装工具,根据不同客专道岔类型分别成套配备
45 无螺栓扣件装卸专用工具   6    
46 混凝土钻(空心钻) 2     轨道板钻孔用
照明设备
47 移动照明灯具(内燃发电式)   6     
48 移动照明灯具(充电式)   8    
49 充电式手提灯 10 15     
发电设备
50 汽油发电机组   2   10kw
51 汽油发电机组   2   3kw
通迅设备
52 手持式无线对讲机 5 8    
53 GSM-R手持终端 5 5    
分析及办公设备
54 笔记本电脑 5 3     
55 台式电脑 4 2    
56 打印机 1 1     
57 复印机 1      
58 一体机(传真、复印、打印等) 2 1    
59 数码相机 2 1     
60 数码摄像机 1      
其他作业工机具 1 2     撬棍、铜锤、台钻、台式砂轮、50m钢尺、翻轨器、倒棱器、普通道尺、抬轨工具等
备注:(1)工机具配备时,宜采用新型产品。
       (2)工区管辖有砟轨道线路时,应配备内燃捣固机(10台)、液压起拨道器(6台)、夯拍机(2台)等有砟轨道作业机具。
(3)工务段配备数显式道尺、轨道测量仪、轨道检查仪鉴定台各1台,配备便携式线路检查仪2台。

附录二十  无砟轨道线路常备材料
序号 设备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线路备料
备用承轨台代用系统(含扣件) 车间600套  
断轨急救器 工区2套 每套含急救器6个,臌包夹板1对。
钢轨无损加固设备 工区2套  
25m无孔轨 工区2根  
6m有孔轨 工区2根  
6.25m有孔胶接绝缘轨 工区2根  
接头螺栓及垫圈 工区36套  
接头夹板 工区24块  
现场胶接绝缘夹板及绝缘材料 工区2套  
10  扣件及其垫板 工区每种扣件类型各50套  
11  绝缘轨距杆 工区50套  
道岔部件备料
12  尖轨、基本轨、辙叉 每种型号每车间备1组  
道岔整组备料 
13  正线主型道岔 每种型号每铁路局备1组  
14  其他型号道岔 每种型号全线备1组  
钢轨伸缩调节器备料
15  钢轨伸缩调节器 每车间备1组  
有砟/无砟过渡段备料
16  过渡段辅助轨扣件及垫板 每处5套  
17  过渡段基本轨扣件及垫板 每处5套  
18  过渡段轨枕 每处2根  
道岔紧固器 按道岔型号和数量配备 每站每组1/18道岔3个,每站每组1/42道岔5个,其他类型道岔根据需要配置
 
附录二十一  无砟道床主要维修材料及工机具
一、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见附表21-1。
             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          附表21-1

项 目 名       称 备      注

聚合物水泥基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表面封闭
低粘度树脂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无压注浆
低压注浆修补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低压注浆
弹性聚氨酯材料 用于混凝土伸缩缝修补
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用于混凝土缺损修补
封锚砂浆材料 用于轨道板封锚砂浆脱落的修补
树脂材料 用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离缝修补
树脂砂浆材料 用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缺损修补

切割机、真空吸尘器、注浆器、搅拌机、多功能空气锤、振捣器、燃烧器、钢凿、无油空气喷嘴、树脂灌注设备、压力灌浆机、电热吹风机、电镐、角磨机、钢丝刷、计量工具、打磨器、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抹子、铲刀、模板等 根据修补工艺采用相应的工机具
二、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见附表21-2。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               附表21-2

项 目 名       称 备      注

聚合物水泥基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表面封闭
低粘度树脂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无压注浆
低压注浆修补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低压注浆
弹性聚氨酯材料 用于伸缩缝、底座板等伤损修补
有机硅树脂材料 用于板间连接部位离缝修补
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用于混凝土缺损修补
树脂材料 用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离缝修补
树脂砂浆材料 用于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层缺损修补

切割机、真空吸尘器、电热吹风机、注浆器、角磨机、电镐、加热器、搅拌机、注浆泵、振捣器、垫块、钢丝刷、计量工具、搅拌工具、打磨器、盛料容器、涂刷工具、抹子、铲刀等 根据修补工艺采用相应的工机具
三、 双块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见附表21-3。
             双块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            附表21-3

项 目 名       称 备      注

聚合物水泥基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表面封闭
低粘度树脂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无压注浆
低压注浆修补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低压注浆
弹性聚氨酯材料 用于混凝土伸缩缝修补
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用于混凝土缺损修补

真空吸尘器、切割机、注浆器、电热吹风机、角磨机、钢丝刷、计量工具、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抹子、铲刀、打磨器、螺杆调节器等 根据修补工艺采用相应的工机具
四、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见附表21-4。
 道岔区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         附表21-4

项 目 名       称 备      注

聚合物水泥基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表面封闭
低粘度树脂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无压注浆
低压注浆修补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低压注浆
弹性聚氨酯材料 用于混凝土伸缩缝修补
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用于混凝土缺损修补

真空吸尘器、切割机、注浆器、电热吹风机、角磨机、钢丝刷、计量工具、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抹子、铲刀、打磨器等 根据修补工艺采用相应的工机具
五、 道岔区板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见附表21-5。
  道岔区板式无砟轨道主要修补材料及工机具             附表21-5

项 目 名       称 备      注

聚合物水泥基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表面封闭
低粘度树脂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无压注浆
低压注浆修补材料 用于混凝土裂缝低压注浆
弹性聚氨酯材料 用于混凝土伸缩缝修补
树脂砂浆或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 用于混凝土缺损修补

真空吸尘器、切割机、注浆器、电热吹风机、角磨机、钢丝刷、计量工具、搅拌工具、盛料容器、涂刷工具、抹子、铲刀、打磨器等 根据修补工艺采用相应的工机具

附录二十二  本规则用词说明
执行本规则条文时,对于要求严格的用词说明如下,以便在执行中区别对待: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发表评论



销售总监

销售一部

销售二部

全国服务热线

188-5373-6667

1556-2319-667